一条长达十公里的黑水河,不仅散发着刺鼻药味,更折射出地方环境治理的沉疴与公民监督的困境。2025年8月26日清晨,湖北孝感云梦县隔蒲谭镇,博主“渔猎齐哥”记录下了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黑水河”。这条绵延十余公里的西大渠河水乌黑,散发着刺鼻药味,农户无法引水灌溉。
这不仅是河流的悲鸣,更是对多年治理承诺的无声反驳。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黑水河的发现与曝光
“渔猎齐哥”于8月26日在云梦县隔蒲谭镇发现了这条“黑水河”。河水自县城城区一路流向隔蒲谭镇,最终汇入府河。
目测受污染河段已超过十公里,河水“乌漆嘛黑”,味道呛鼻,带有浓重药味。当地农户反映无法引水灌溉,只能抽井水浇灌庄稼。
多位博主随后参与曝光此事,有博主描述道:“比厕所得水还臭啊,根本就无法用于农业灌溉”。还有博主提到,两岸基本上都是农田,甚至还有一所小学。
从“叫停拍摄”到“高度重视”
在博主拍摄污染河水时,突然有莫名身份的人前来警告博主不要拍摄。这些人要求博主:“不要再拍了,把视频删了,抖音号注销了!”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当地政府迅速响应。8月27日,孝感市生态环境局云梦县分局与县委宣传部均表示已成立专班展开调查处置。
云梦县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称,“已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也介入此事,相关处室领导已赴云梦县指导调查。
资料显示,西大渠是云梦县城区通往府河的重要排涝、抗旱水渠。该渠的污染治理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云梦县曾在2023年启动了大规模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总投资约1.52亿元,共涉及18条水系。截至2023年年底,这些水体治理项目已全面完工。
当地还制订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制度》,明确了“五位一体”运维体系。2024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云梦西大渠重现水清岸绿”。
按照相关宣传稿的说法,云梦县堪称黑臭水体治理的标杆——创新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化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物联网智慧水务技术,实现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远程监控、智能调控和高效运维,彻底破解传统治理中“分散难管、响应滞后、运维低效”的痛点。
报道称,这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云梦方案”。可就是在这么一个“模范”地方,竟流淌着一段长达十多公里的“黑水河”,形成了一种无声的讽刺。
公民监督的力量与困境
“渔猎齐哥”的行动穿透了沉默,激活了公民监督的力量。当传统的自上而下监管机制陷入僵局时,公民个体的“吹哨人”效应成为推动问题解决不可或缺的外部压力。
这种自下而上的公民监督突破了信息壁垒,揭露了官方治理体系可能存在的盲区或不作为。它迫使相关部门直面问题,加速整改,并对潜在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然而,博主拍摄被“叫停”的情况表明,公民监督仍面临重重阻力。试图压制舆论的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当地人的真实感受通过网络得以传播。
西大渠的黑色并非一日之寒。该渠的污染治理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尽管当地多个部门曾将其列为污染整治重点区域,但污染却反复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这强烈暗示污染源头并未被彻底切断,或存在规避监管的隐蔽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往往是此类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其复杂性与隐蔽性给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长期治理无效不仅耗费了公共资源,更透支了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的信任。有当地农民反映,污染情况已经存在二三十年。
环境治理与舆情回应的改进之道
西大渠的案例警示我们,河流污染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复杂的污染源,还可能触及深层的治理惰性与监管漏洞。
要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建立起更加透明、高效的问责机制,并畅通公民参与监督的渠道。政府应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公开污染源调查结果和治理进展。
同时鼓励并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让每一个“渔猎齐哥”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并转化为推动环境改善的强大动力。只有让阳光穿透河流的黑色,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
公开资料显示,西大渠曾在湖北省检察院的指导下进行治理。去年,媒体还报道过这条河的治理行动,称“云梦西大渠重现水清岸绿”。
报道刊发时间是2024年10月份,当时宣布“相关治理工程已陆续完工,整个治理工作有望在年底结束”。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西大渠再次变成“黑水河”,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当时的整改就不彻底,还是刚整改完马上又故态复萌了?
河流的清澈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监督力量的庄严回响。(本文作者为中国实践智库舆情治理研究员)
《县舆观察》专题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