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敦煌莫高窟旁的草方格锁住流沙,到千岛湖的 “保水渔业” 滋养碧水;从浙江 “千万工程” 绘就的乡村绿卷,到光伏电站在戈壁升起的 “蓝色朝阳”,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新篇。为解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记录神州各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周刊与中国实践融媒矩阵联合推出《生态文明实践录》融媒专题。本专题以深度视角挖掘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样本,用鲜活案例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真理力量。首期带您走进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的梦里水乡——湖北洪湖。(专题总策划:秦前松)
生态文明实践录|万顷碧波归来:洪湖流域治理的生态答卷
夏末秋初的风,裹着江汉平原特有的湿润,掠过洪湖湖面时便慢了下来。岸边的芦苇丛被吹得沙沙响,白鹭从苇叶间探出头,翅尖一点水面,带起的涟漪一圈圈漾开,惊得浅水区的荷叶轻轻摇晃 —— 粉白的荷花正从叶缝里往外钻,花瓣上沾着的露水没稳住,"咚" 地坠进水里,在碧叶上留了道转瞬即逝的水痕。湖底的水草在水下舒展着,透过清亮的水层看,像谁把一匹绿绸子铺在了湖底,风过时便轻轻起伏。
这片如今清波荡漾的湖泊,曾是一代人记忆中的 "诗与远方"——"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声里,红莲覆湖、渔舟唱晚是此间常态。然而就在数年前,它还深陷生态恶化的困局:野生红莲成片枯萎,原本可没过小船的沉水植被缩减为零星几丛,湖面时常漂浮着绿藻,风过处还带着淡淡的腥气。从 "浪打浪" 到 "藻打藻",洪湖的变迁,既藏着淡水湖治理的普遍难题,也书写着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
生态困境:洪湖的 "盆" 与 "水" 双重告急
作为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洪湖恰似一块翡翠镶嵌在江汉平原。它连通长江与支流,既是周边 20 多万亩农田的 "大水缸",又是汛期缓冲洪水的 "调蓄盆"—— 每年长江涨水时,它可容纳上亿立方米的水量,守护着下游的村庄与城镇。但就是这样一处 "生态宝地",也曾被按下 "衰退键"。
湖畔挖沟子老渔场 72 岁的周大爷,其渔船在岸边已停靠近十年,船板上仍留存着年轻时划桨的痕迹。"往昔湖里的红莲绵延至天际。" 他蹲在岸边指向湖心,指尖划过空中的阳光,"五六月间,立于船头便可伸手摘得莲蓬,剥开莲子,鲜嫩得能掐出水来。秋日里,荷叶枯败后,水底的藕带冒出,潜水下去一摸,便能拽上一大串。" 但约从 2018 年起,他发现湖中红莲逐年减少,先是岸边的成片消失,而后连湖心深处也仅剩零星几株。有一次他划着小船驶向湖中心,半个多小时过去,手中的莲蓬仍未攒够一小筐。
比红莲消失更令人忧心的是水质问题。2024 年夏季,洪湖水质监测数据一度跌至 Ⅴ 类 —— 这已是淡水湖水质的 "及格线以下",意味着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沉水植物几乎无法存活。当时负责监测的技术员回忆,彼时采样时,船刚行至湖中心,水底的淤泥便被搅起,水体瞬间变为浑浊的黄褐色,蹲在船边观察,连水下 30 厘米都难以看清。"往昔水质清澈时,能看见鱼儿在水草间游弋,如今别说鱼了,就连螺蛳都寥寥无几。"
生态链如同一串珠子,一颗脱落便会整体散架。沉水植被消失后,水底淤泥无法固定,风浪一吹便向上翻涌;水体浑浊导致阳光无法穿透,新的水草更难生长;水草减少难以吸收水中营养,藻类便趁机疯长;藻类增多致使水中氧气减少,鱼虾开始减少 —— 洪湖的 "盆" 仍在,可 "水" 已恶化,连带整个生态系统都在下滑。
治理之路:流域统筹与科学修复的协同推进
生态亮起 "红灯",治理便需踩紧 "油门"。面对洪湖的困境,洪湖市并未仅盯着湖面 "头痛医头",而是将整个流域视作一盘棋统筹 —— 从湖畔农田到入湖支流,从水中植被到岸上排污口,系统性地打响了 "生态保卫战"。
这场战役中,监督是不可或缺的 "保障线"。洪湖市纪委监委将生态保护列为重要政治任务,依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清单,逐条落实。其专门制定《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政治监督清单》,将 "污水直排"" 围网养殖反弹 "等顽疾纳入其中,为治理工作提供精准指引。通过" 室组地 "联动机制,将全市划分为 6 个片区,整合监督力量、共享资源、互通信息,确保监督无死角。今年以来,已开展" 嵌入式 "监督检查 80 余次,对发现的" 丰收渠水质发黑发臭 ""杨嘴村生活用水直排" 等问题,均以当面交办、专报提醒等方式督促整改,为生态治理筑牢纪律屏障。
为使治理精准发力,当地先为洪湖做了 "全身检查":技术员们划着采样船走访 37 个监测点,检测水质、采集底泥、调查植被,最终绘制出一张 "生态问题图"—— 哪片水域氮磷超标最严重、哪块区域沉水植被消失最快、哪条支流携带农田污水汇入,皆标注得清晰明了。"如同为病人拍 CT,需找准病灶方能对症下药。" 负责监测的工程师表示。
野生红莲是洪湖的 "生态招牌",但此前多次种植均成效不佳 —— 或因品种不适,或因种植后遭风浪损毁。为筛选适宜品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走访江汉平原 5 个地区,收集 12 份野莲种子。带回实验室后,通过 DNA 提取与基因组测序,比对洪湖原生红莲的基因序列,最终选出 3 种匹配度超 95% 的种子。"恰似为洪湖寻找 ' 亲孩子 ',基因匹配方能在此扎根。" 参与选种的研究员称。
仅选对种子还不够,还需为红莲营造 "适宜居所"。专家们发现,此前在深水区种植红莲时,洪湖汛期水位上涨较快,刚发芽的莲苗易被淹没。随后改为在 "深浅过渡带" 种植 —— 此处水位适中,汛期涨水时仅能淹没莲苗 10 厘米以内,既不影响生长,又能让莲苗适应水位变化。今年春季种植的红莲,夏季便冒出成片叶片,存活率较往年提升近四成。
流域治理还需兼顾 "岸上事务"。洪湖周边有不少农田,以往化肥、农药随雨水流入湖中,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 "元凶"。当地在湖边划定 200 米宽的 "生态缓冲带",缓冲带内不再种植庄稼,改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农田中也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员先检测土壤缺肥情况,再按比例配制肥料,避免化肥过量使用造成浪费与污染。如今经缓冲带流入洪湖的水,氮含量可降低三成多,入湖时更为洁净。
治理洪湖,仅靠 "老办法" 远远不够,还需运用 "新招式"。在六合垸管理区的河面上,漂浮着一排 "水上花园"—— 这便是生态浮岛,看似是铺在水上的绿毯,实则是净化水质的 "利器"。
这些浮岛以泡沫板为框架,铺设椰丝基质,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远远望去,一片翠绿,风过处轻轻摇晃。殊不知,植物的根系在水中盘根错节,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能有效 "捕获" 水中的氮、磷 —— 例如菖蒲的根须,吸收磷的能力是普通水草的 3 倍。六合垸的这片浮岛面积达 2500 平方米,周边 4000 亩农田的来水,先经浮岛 "过滤" 再进入洪湖。此前一次暴雨后监测显示,浮岛下游水体的氮含量较上游减少 35%,效果肉眼可见 —— 上游水体略显发绿,流至下游便清澈了许多。
更具创新性的是 "底泥洗脱" 技术。在张大口闸上游 1.5 公里处,有一块 5 万平方米的试验区 —— 约相当于 7 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此前此处底泥松软发黑,一踩便会深陷,有机质含量超标,水体浑浊如泥浆。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的工程师们采用了巧妙的方法:将特制设备插入泥中,一边向泥中泵水 "冲洗",一边将表层淤泥抽至岸上的处理池。
两个多月后再观察,试验区的底泥明显紧实,表层土粒变大,用手抓取可见颗粒状,不再像以往一捏便成泥。水体透明度的提升更令人惊喜 —— 此前蹲在岸边仅能看见水下 10 厘米,如今可清晰看到水底的小石子。监测数据显示,此处水质从 Ⅴ 类直接提升至 Ⅲ 类,沉水植物覆盖率突破 80%,苦草、金鱼藻生长茂盛,连小鱼都在草丛中筑巢。技术员曾在岸边观察,不到半小时便有三群小鱼从草中游出,最多的一群有十几条。
生态回归:红莲盛开与水鸟翔集的生动图景
水生植物是湖泊的 "肺腑",要让洪湖 "呼吸顺畅",植被恢复是核心环节。治理人员设计出 "梯形" 种植方案 —— 如同为洪湖铺设 "生态地毯",从岸边到深水区,分层种植不同植物。
坡岸上种植芦苇,其根系扎得深,能固定岸边土壤,还可阻挡岸上泥沙流入湖中。今年春季种植的芦苇,如今已长至一人多高,风一吹,芦苇穗子摇曳,形成岸边的一道绿墙。有次下大雨时,旁边未种芦苇的区域冲下不少泥沙,而芦苇丛这边,水流缓缓渗入土壤,岸边保持洁净。
浅水区长野莲、芡实,它们的叶片铺在水面,可遮挡阳光直射,抑制藻类疯长,且根茎能为小鱼虾提供 "避难所"。当地发动周边渔民参与种植 —— 以往渔民以打渔为生,如今生态改善后,他们成为 "生态护湖人"。每位渔民负责一片区域,种植时按技术员指导的间距栽种,20 厘米一株,疏密适宜。种植后定期巡查补种,确保存活率不低于 85%。今年 5 月汛期来临前,长江水位上涨,治理人员及时调节洪湖水位,使其比平时低 10 厘米,恰好让野莲嫩芽露出水面,避免被淹没。如今再看,湖畔野莲连成一片,风吹过叶片沙沙作响,与当年周大爷所说的 "望不到头" 已相差无几。
深水区种植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它们在水下生长,可吸收水中营养,提升水体清澈度。起初种植苦草时,常遭风浪损毁,技术员便想出办法 —— 先在深水区外围种一圈芡实,芡实叶片大而坚硬,宛如一个个小盾牌,可阻挡风浪。待苦草扎根后,再逐步扩大种植范围。如今深水区的苦草已长至 30 多厘米高,从船上向下看,水下如同铺了层绿色绒毯。
其中还有个 "关键窍门"—— 防风固浪。治理人员从防风固沙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洪湖风浪较大,刚种植的水草易被浪打坏,需先稳住风浪。他们在湖边实施 "晒滩育草",退水时让湖滩露出,种植先锋植物,待植物生长后,便像在湖边筑起一道 "绿篱笆",削弱风浪冲击力。水体稳定后,透明度自然提升,阳光可穿透至水下,利于水草生长。如今湖边的 "绿篱笆" 已宽 50 多米,向内走一点,便能感受到风浪明显减小,水面平静如镜。
功夫不负有心人,洪湖正逐步恢复往日模样。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洪湖水质已达到 Ⅳ 类,为近 5 年来最好水平。在底泥洗脱试验区,水质更是提升至 Ⅲ 类,掬一捧水便能看清手心的纹路。
水生植被生长态势喜人。野生红莲种植面积超 1 万亩,从岸边向湖心蔓延,五六月开花时,粉白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彩云飘在湖上。水生植被覆盖率从 2023 年的 13.67% 升至 30%,站在高处俯瞰,湖中呈现出一道清一道黄的景象 —— 清澈处是水草丰茂的区域,水体透亮;泛黄处是仍在恢复的区域,对比十分明显。
生态改善也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朱斗湖区域,荷叶与芡实叶铺得密不透风,宛如 "水中桃源"。宽大的芡实叶上,时常能见到鸟蛋 —— 小巧玲珑,带着斑点,躺在叶面上如同搁在绿色的盘子里。须浮鸥常来此处,它们在湖面盘旋鸣叫,守护着窝里的幼鸟。有次研究员观测时,还看到刚孵出的小须浮鸥,绒毛尚未长全,在芡实叶上摇摇晃晃地行走,走不稳时便扑棱着翅膀,将芡实叶当成了 "爬爬垫"。水草间也十分热闹,水鸟用柔软的水草筑巢,巢穴藏在草缝中,不仔细寻找根本发现不了。
周大爷如今常去湖边散步,手中揣着个小本子,记录着哪天看到的鸟多了、哪天的莲花开得密了。"前几天还见到野鸭呢,三只,跟着妈妈在水中游弋。" 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以前总担心湖里的生灵会绝迹,如今看来,它们正慢慢回来。"
样本价值:洪湖实践的示范意义与启示
洪湖的变迁,不仅是一湖碧水的回归,更为其他湖泊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 "模板"。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评估验收完成后,将总结形成涵盖 "内源治理、水质提升、风浪防控、水生植被恢复" 的技术模式,为其他地区应对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这一模式的核心 "秘诀" 在于 —— 多方协同。治理并非某一方的独角戏,需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居民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划定生态红线,杜绝乱占乱建;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筛选种子、制定方案;企业负责施工实施,建设浮岛、开展底泥洗脱;居民参与维护,种植水草、守护鸟窝。正如种植野莲时,渔民向专家学习技术,专家也听取渔民讲述湖里的 "老经验"—— 比如何时水位适合种莲、哪片水域风浪较小,渔民的经验往往精准到位。
如今的洪湖,清晨能听见鸟鸣,傍晚能见到晚霞铺在湖面上。监测数据持续向好,野生红莲的面积不断扩大,连多年未见的鳜鱼,在湖中也常能看到。
一幅浑然天成,鱼游浅底、飞鸟翔集、充满野趣的洪湖湿地画卷,正在浪打浪中徐徐展开。长期投入到一线治理工作的洪湖市水利和湖泊局一名水利工程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唱 “洪湖水,浪打浪 ”,唱的是眼前的景致;现在再唱,是期盼着往后的日子,这湖碧水能长久清澈,期盼子孙后代也能见到红莲覆湖、水鸟翔集的景象,期盼洪湖永远是那个 "浪打浪" 的家乡。
从生态恶化到清波重现,洪湖实践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再艰难的生态困局也能破解。这一湖碧水照见的,不仅是洪湖的新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之光。(中国报道/秦前松、图文资料来源/今日洪湖)
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