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视文旅 » 正文

贺道良散文:洪湖秋夜铳声远 野鸭飞落旧梦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22  浏览次数:6210

2025_1122_a14ccc65j00t63sax00bhd000ej008em.png

从小生活在洪湖岸边,我对洪湖的秋景自然不陌生。但关于付湾村猎鸭的故事,大多是听高中室友强讲的。强来自付湾——据说是那时我们当地唯一经过上级批准、拥有秋季合法猎鸭特权的湖心村,每每说起村里猎鸭的事,他眼里总闪着光,仿佛那些秋夜的铳声还在耳边震颤。

秋风刚掠过洪湖水面时,芦苇就开始往黄里转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洪湖秋天,总带着股水腥气混着芦花的清苦——那是付湾渔民们最惦记的气味。强说,湖面上的菱角刚摘完,莲蓬也收进了船舱,村里的男人们便开始摩挲起墙角的鸟铳,枪管在日光下泛着冷光;女人用粗布反复擦拭装铳药的牛角罐,罐沿被磨得发亮。连孩子们都知道,该等野鸭从北方飞来了,一年一度的猎鸭大戏也将随着雁阵的影子拉开序幕。

那时的洪湖比现在开阔得多,站在付湾村的土堤上望,湖水能漫到天边去。秋深时水面会浮起一层薄霜,芦苇荡像铺在湖上的金黄毯子,风一吹就起波浪,簌簌地往远处跑。野鸭群最爱藏在湖心那片最大的芦苇洲,白天在浅滩啄食小鱼小虾,尾羽偶尔划破水面,漾开一圈圈细浪;傍晚便钻进密不透风的苇子丛,只留零星的“嘎嘎”声从芦苇缝里飘出来。强的爹常说,霜降前后的野鸭最肥,胸脯上能积起半指厚的油,用手指一按,能慢慢弹回来。

围猎前三天,村里的男人们要聚在晒谷场做准备。二三十条铳筏子船都翻过来晾晒,船底的青苔被刮净,裂缝里嵌上新的桐油灰,太阳一晒,满场都是桐油的清香;鸟铳要架在火上烤干水汽,枪管擦得能照见人影,连扳机都要滴上两滴菜籽油润滑;最要紧的是铳药和铁砂子——硝石、硫磺和木炭按比例配好,装在一个个油纸包里,旁边还放着小包的铁砂子。这些铁砂子粒儿匀,像筛过的细沙,既不会太大打烂野鸭,也不会太小没力道。强的大伯李伯手艺最好,他配的铳药爆发力匀,再按分量配上铁砂子,总能让野鸭“应声落网”又不伤皮肉。手艺好,人缘也不错,李伯自然成了猎鸭队的小头头,谁的鸟铳该换枪管,谁的诱饵该添些鱼粉,都由他说了算。男人们在晒谷场忙得团团转时,女人们则忙着炒黄豆,磨碎了拌上鱼粉做诱饵,装在竹篮里吊在船头,篮沿还得缠圈红布条——那是祖辈传下的“招福”讲究。

强说他十来岁时,总缠着爹要去看猎鸭,爹被磨得没法,便在一个霜降前夜带着他上了船。围猎的铳筏子船队在白天就悄悄出发了,其船舱设计为凹陷的“U”型槽,猎手全身俯卧其中,仅头部露出观察目标。船头覆盖芦苇、水草等,甚至将铳(猎鸭枪)用湖草包裹,仅露出枪口,远看形似漂浮的芦苇丛。二十多条铳筏子船像水鸟似的,慢慢驶进芦苇荡四周。选好位置后就停在那里,船身被芦苇遮掩着,船帮上再插几把芦苇,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渔民们在船上或坐或躺,有的抽着旱烟,烟锅在芦苇影里明明灭灭;有的用草绳捆扎网兜,绳结打得又快又牢。强被爹安排蹲在船舱里,用旧棉袄裹住身子,爹还反复叮嘱他:“说话像蚊子哼,走路像猫挪,惊了鸭群,今年就喝西北风。”船底的水晃荡着,能听见远处野鸭子“嘎嘎”的叫声,像撒在湖面的碎珠子;也能听见风吹芦苇发出的“沙沙”声,像谁在暗处轻轻翻着书页。

夜深人静,连芦苇都睡熟了,估摸着野鸭都已归巢歇息,李伯突然吹了声口哨。那哨音又轻又脆,像芦苇叶划过水面。这是信号,船舱里的男人们瞬间直起身子,手都按在了鸟铳上。先是李伯那边传来一声鸟铳的巨响,“砰”地撞碎了夜的寂静。紧接着,芦苇丛里就像炸开了锅,成千上万只野鸭被惊得飞了起来,在半空中盘旋,黑压压的一片,把月光都遮去了大半。

“打!”李伯大喊一声,声音裹着水汽传得很远。

早已准备好的二三十支鸟铳一起对准中间芦苇丛上方的半空,连续开火。“砰砰砰”的声响在湖面上回荡,震得水面都在颤,耳朵里嗡嗡响,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飞。铁砂子像铺天盖地的雨点般飞向空中,不少野鸭被击中,受伤的野鸭扑腾着翅膀,带着火星似的羽毛纷纷掉进水里,水面上顿时一片混乱,溅起的水花在月光下闪着银亮的光。强说他当时攥着衣角,指节都捏白了,既紧张又兴奋,想喊又被爹捂住了嘴。爹在他耳边低声说:“别出声,惊飞的野鸭要是往远处飞,今晚就白熬了。”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铳筏子在水面穿梭着捡猎物。手电光在水面扫来扫去,像一条条光带,照见浮在水上扑腾的野鸭,强的爹用带网的长杆一捞,就提到船上。有的野鸭只是被打伤了翅膀,在船舱里还一个劲扑腾,羽毛沾着水,像团毛茸茸的黑球。强便赶紧按住它们的翅膀,指尖能摸到羽毛下温热的身体在轻轻颤抖。李伯的船收获最多,他撑着篙过来时,船舱里的野鸭堆得像座小山,他笑着说:“打鸭子要等它们刚起飞时集中火力,这时候它们乱成一团,就像撒在锅里的豆子,一捞一个准。”

天蒙蒙亮时,几十条铳筏子聚到一起,船舱里都堆起了毛茸茸的小山。野鸭的羽毛在晨光里闪着油光,青灰色的是绿头鸭,颈子上有圈翠绿色的毛,像系了条绸带;麻褐色的是斑嘴鸭,嘴角有块黄斑,最是机警;偶尔能见到几只白肚皮的秋沙鸭——那是最鲜美的品种,李伯说这种鸭适合炖汤,“香得能把隔壁小孩馋哭”。强说,当时男人们点烟时,烟锅里的火星在晨雾里明明灭灭,笑声像冰块掉进水里,“我这船有三十二只!”“比你多五只!”“明年我要坐李伯那条筏子!”话语里的欢喜,能把霜气都融开。

围猎归来,这些肥美的野鸭有一部分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角,为渔家带来一场味觉的盛宴。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野鸭的美味是刻在舌尖上的记忆。村这头,女人们早就支起了大铁锅,灶膛里的芦苇杆噼啪响,把半边天都烘得暖暖的。野鸭要先在滚水里烫过,拔掉细毛,再用镊子夹净皮上的绒毛。强的娘最会收拾野鸭,她总说:“翅膀底下的绒毛要连根拔,不然炖的时候会腥,就像做人要干净,不能留死角。”处理干净的野鸭剁成块,先用猪油煸炒,待皮色金黄,加进姜蒜和自家酿的豆瓣酱,再倒半壶洪湖大曲焖着。香味顺着烟囱飘出去,半条村都能闻见,连趴在门口的黄狗都直起身子,尾巴摇得像拨浪鼓。

强的母亲总能将野鸭烹饪出各种令人垂涎的美味。最常见的做法便是红烧野鸭。母亲先将野鸭洗净切块,放入滚烫的油锅中,随着“滋滋”的声响,鸭肉表面迅速变得金黄酥脆,油脂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随后,加入葱姜蒜、八角、桂皮等各种调料,再倒入适量的酱油和料酒,翻炒均匀。接着,加入清水,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炖煮。在炖煮的过程中,香味不断从锅中飘散出来,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围在厨房门口,鼻尖快碰到门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不停地咽着口水,恨不能立刻掀开锅盖。

当红烧野鸭端上桌时,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鸭肉色泽红亮,油光闪闪,仿佛被一层诱人的酱汁包裹着。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外酥里嫩,鸭肉的鲜嫩与调料的香味完美融合,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味道。肉香、酱香、香料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在舌尖上跳跃舞动,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除了红烧,野鸭炖汤也是一绝。将野鸭与山药、枸杞、红枣等食材一起放入砂锅中,用慢火炖煮数小时。炖好的野鸭汤,汤汁浓郁醇厚,呈奶白色,就像刚挤的牛奶一样丝滑。轻轻抿上一口,汤的鲜美瞬间在口中散开,顺着喉咙暖到胃里。野鸭的肉也变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连骨头缝里都浸着鲜味,营养都融入了汤中,让人喝上一碗,便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

中午开饭时,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摆着红漆木桌。红烧野鸭装在粗瓷大碗里,油汪汪的汤汁里浮着辣椒段;另一只砂锅里炖着野鸭汤,里面飘着刚挖的粉藕、新剥的菱角。强说他总爱抢鸭腿,那肉紧实得很,咬一口能拉出细丝,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便用舌头飞快地舔掉,惹得大人笑他“馋猫”。大人们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说今年的野鸭比去年肥,说湖里的鱼也多,说开春要给船换个新桅杆。酒到酣处,李伯会用筷子敲着碗沿唱渔歌,调子像湖水一样悠长:“洪湖宽哟芦苇长,野鸭飞哟鱼满舱……”

在品尝野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一边享受着美味的食物,一边分享着围猎野鸭时的趣事——谁的鸟铳“哑了火”,谁捞到了最肥的秋沙鸭,谁的筏子差点陷进泥滩。这些野鸭,不仅满足了乡亲们的味蕾,更承载着一家人的欢乐和幸福。那温馨的画面、美好的片段,成为那段艰苦岁月里最珍贵的回忆,像埋在坛子里的米酒,越陈越香。

强说那些年的秋猎,是付湾村最隆重的事。卖野鸭的钱能给孩子交学费,能给婆娘扯块新布,能给船添些家当。更要紧的是那份盼头——就像湖里的芦苇,冬天枯了,春天总会再绿;野鸭飞走了,明年总会再回来,日子也就有了奔头。

后来强去城里读高中,我们成了室友,他便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那些秋夜的铳声、野鸭的扑腾声、渔民的笑声,通过他的讲述,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仿佛我也跟着他蹲在船舱里,看过那片黑压压的鸭群。再后来,听说洪湖划了保护区,鸟铳都被公家收了,野鸭成了受保护的鸟儿,付湾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野鸭养殖村,猎鸭的场景也就成了永远的回忆。前几年我去洪湖,站在新修的观景台上眺望,芦苇还是那样金黄,只是水面更清了,野鸭子在远处游,有的还敢游到岸边,没人去惊动它们,一派安宁祥和。

有次和强一起吃饭,桌上摆着红烧野鸭——当然是围养的半野生鸭,我想起他讲的猎鸭故事,便问他:“现在还能吃到那么香的野鸭吗?”强夹起一块鸭肉,慢慢嚼着,笑着说:“味道也不错,只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少了秋夜湖面上的那声声铳响,少了船舱里野鸭扑腾的动静,少了大人们喝酒时说的那些关于洪湖的老话,少了那份在自然里讨生活的质朴与热烈。

但洪湖还在。风掠过水面时,芦花依旧会像雪一样飘,温柔地覆盖着过往的记忆;野鸭子还在,只是不再需要躲着猎人的枪口,自由地在水里嬉戏。这样也好,让它们安安稳稳地在湖里过日子,就像当年付湾村的人们一样,在这片水土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者:贺道良,湖北洪湖人,现供职于富士康科技集团)

编辑:楚予

 
  • 下一篇:出彩汝医:寒冬有暖 “证”上添“花”
  • 上一篇:鹏飞实践录|从千亿氢能产业链到千年老城复兴:鹏飞样本何以可能?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贺道良散文:洪湖菱色 一水生香 • 嘉州遗梦:佛与山的千年回响
• 东方佛都,跨越千年的嘉州遗梦 • 东方佛都:佛藏于山,山显为佛
• 东方佛都的美学破界之旅 • 是“人造景观”还是“美学圣境”?解码东方佛都
• 一部推动平遥方言进步的文学力作——读刘伟波长 • 国庆景区口碑两极分化,游客体验冰火两重天
• 旅游就是要受罪吗?在东方佛都,找回旅游本该有的 • 洪湖之美:诗联文化点染江滩新风景

 
推荐图文
2017湖北天心国学夏令营吹响金色农谷集结号
  • 2017湖北天心国学夏令
武汉国学冬令营:游学东湖畔 礼乐醉武汉
  • 武汉国学冬令营:游学
牛飞雁诗文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枣庄隆重举行
  • 牛飞雁诗文与佛教文化
行走醉美上蔡:揭秘上蔡李斯商业步行街
  • 行走醉美上蔡:揭秘上
推荐中视新媒
  • 清明时节,追溯刘开渠大师在东方佛都的艺术履痕
  • 梁恩明散文:贝加尔湖(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
  • 人民论坛:抗疫时期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 一个微信就够了!微看宝宝携手东莞乐贝尔教育集团共筑幸福童年
  • 微看宝宝惊艳贵州安顺幼教年会 千名幼师现场体验5g智慧幼儿园
  • 微视宝上线:深圳微看宝宝为中国幼儿园打开智慧幼教的奥秘之门
  • 发现校园美:走进童话乐园华南师大附属怡翠玫瑰幼儿园
  • 永年育英学校中考为何屡创奇迹,听这6名“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说
  • 发现教育之美: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圆满落幕
  • 行走醉美山西:五寨县老兵索世太诗二首 怀念高永祥
点击排行
  • 贺道良散文:洪湖菱色 一水生香
  • 东方佛都,跨越千年的嘉州遗梦
  • 是“人造景观”还是“美学圣境”?解码东方佛都的美学密码
  • 嘉州遗梦:佛与山的千年回响
  • 东方佛都:佛藏于山,山显为佛
  • 贺道良散文:洪湖秋夜铳声远 野鸭飞落旧梦间
  • 东方佛都的美学破界之旅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