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潮起乡村 » 正文

山西汾阳:“林下套种”破解“林下闲置”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12107

山西汾阳:“林下套种”破解“林下闲置”难题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白露凝霜,秋意渐浓。9月的吕梁山区,核桃林郁郁葱葱,林下的杂豆长势正旺,丰收在望。

在山西省汾阳市杨家庄镇韩家垣村的核桃种植基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观摩会让280余名农民驻足流连——树上是饱满的汾州核桃,树下是翠绿的杂豆苗,这种“一地双收”的种植模式,正是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与当地乡村携手,依托“汾州核桃”的品牌优势,多措并举激活乡村资源,探索出一条“品牌筑基、科技赋能、合作共赢、特优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的生动实践和生产缩影。

             品牌为基 千年核桃林里的“产业密码”

    汾阳,这座镶嵌在吕梁山麓的古城,因“汾州核桃”而闻名遐迩。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汾州核桃以其“壳薄、仁满、油香”的特质远销海内外,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据《汾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汾州核桃已成为贡品,民国年间更是通过天津口岸走向世界。如今,汾阳核桃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更是乡村产业的“压舱石”。

   然而,单一的种植模式曾让这片“黄金林”面临发展瓶颈。“过去核桃树间距宽,林下土地常年闲置,光种核桃一亩地年收入也就三千多。”韩家垣村种粮大户韩列勤坦言,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地利用率低、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市场波动,农民收益便会大受影响。这一困境并非个例,在山西众多经济林产区,“林下闲置”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共性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何让“沉睡”的林地资源焕发新活力?汾阳的答案是:立足“汾州核桃”的品牌禀赋,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岭认为:“汾州核桃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果实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通过林下套种,既能守住‘核桃基本盘’,又能开辟‘增收新渠道’,是实现‘一地双收、一林多效’的关键。”

    这一思路与山西杂粮产业特优项目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作为“小杂粮王国”,山西拥有谷子、豆类、荞麦等20多种特色杂粮,其中杂豆种植面积占全国15%以上。2021年,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优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强杂粮产业,打造全国优质杂粮生产加工基地”。汾阳将核桃林下套种杂豆作为落实这一战略的具体抓手,让“树上核桃、地下杂粮”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图景。

               科技赋能  实验室里长出“致富苗”

    韩家垣村的观摩会现场,一项项“接地气”的技术让农民啧啧称奇。“大家看,这种‘汾绿豆6号’成熟期一致,适合机械收割,解决了传统绿豆‘熟一批摘一批’的难题。”山西农大特色项目首席研究员王彩萍手持豆荚,向农民讲解品种优势。她身后的展板上,“一定两免”技术模式格外醒目——“一定”即确定合理密度,保证核桃与杂豆互不争肥;“两免”即免耕播种、免人工间苗,降低生产成本。

     这些技术的诞生,源于科研人员对“林豆共生”规律的深度探索。“核桃树喜阴,杂豆耐阴,两者在光照需求上互补;但核桃根系深,杂豆根系浅,如何协调水肥是关键。”王彩萍介绍,团队历经5年试验,筛选出23个适合林下种植的杂豆品种,研发出“化控除草”“机械收割”等配套技术,使林下杂豆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可达2000元。

    病虫害防治是林下套种的另一大难题。核桃蚜虫、绿豆象等害虫易交叉感染,传统农药防治既污染环境,又影响产品品质。山西农大植保学院张仙红教授团队的“绿色防控方案”给出了破解之道:在林间悬挂诱捕器诱杀成虫,在豆田铺设粘虫板防治蚜虫,配合生物农药精准喷施,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不用打剧毒农药,豆子卖相好、价钱高,这技术咱放心!”韩家垣村合作社社员韩贵平算起了经济账,“去年试种3亩林下绿豆,纯利润比种玉米多了4000块。”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更渗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汾阳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科研单位与当地合作社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建立起“专家+技术员+农户”的技术推广体系。“我们每月组织技术培训,专家现场指导,还开通了‘农技热线’,农民有问题随时问。”汾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巍峰介绍,仅2023年,当地就举办培训班46场,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1.2万份。

    这种“科研单位下沉、技术扎根乡村”的模式,正是破解“科技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路径。正如社会服务部张丹丹主任所言:“乡村振兴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只有让科研成果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才能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在韩家垣村,科研人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将实验室搬到田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技术,让“高深学问”变成了“田间本领”。

                合作共赢  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以前自己瞎琢磨,种出来的豆子卖不上价。现在加入合作社,种子、技术、销路全不愁。”韩家垣村农民韩贵平的话,道出了小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心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让分散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汾阳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重要纽带。

    汾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主席李仲林介绍,当地通过“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林地资源整合起来,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我们与山西农大签订合作协议,由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农户按标准种植,最后由协会对接市场。”这种模式下,韩家垣村的林下杂豆已与多家电商平台、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公斤售价比市场价高出2-3元。

    杨家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温清慜认为,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更重塑了乡村的利益联结机制。“过去是‘农民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发展’。科研单位出技术,政府搭平台,合作社闯市场,农户得实惠,形成了‘四方共赢’的格局。”数据显示,韩家垣村通过林下套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1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林下经济,辐射面积达3000亩。

    产业的兴旺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40岁的韩家垣村村民韩永健2024年看到家乡林下种植的前景后,毅然加入合作社,负责杂豆的线上销售。“现在通过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把咱们的‘林下绿豆’成了网红产品,”韩永健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家乡的产业有奔头,年轻人回来才有干头。”

    这种“人才回流、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正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汾阳通过产业发展搭建平台,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业梦想,为乡村注入了青春活力。据统计,仅2024年上半年,汾阳就有120余名青年返乡投身林下经济产业,带动发展家庭农场46家、专业合作社23个。

                特优引领 从“试验田”到“示范带”

    韩家垣村的成功实践,正在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汾阳经验”。在山西杂粮产业特优项目的推动下,汾阳计划三年内将林下套种杂豆面积扩展到5万亩,打造“百公里林下经济示范带”,形成“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这一规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的科学决策。

    从资源禀赋看,汾阳42万亩核桃林中有20万亩适合林下种植,按每亩增收20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4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核桃产业”;从市场需求看,杂豆作为健康食品,市场缺口逐年扩大,2023年全国杂豆消费量达120万吨,而产量仅90万吨,发展空间广阔;从技术支撑看,山西农大已形成成熟的“林豆套种”技术体系,为规模扩张提供保障。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模式为山西特优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山西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比达80%,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林下经济”无疑是重要方向。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汾阳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特色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和 模式创新,就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特优’做成‘精品’。”

    乡村振兴,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汾阳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韩家垣村将技术培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评选“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让“学技术、用技术”成为新风尚。“以前农闲时大家爱打麻将,现在都忙着学技术、搞种植,村里的矛盾少了,干劲足了。”村党支部书记韩永贵说,产业的发展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核桃树下种金豆,科技带来好光景;乡村振兴有奔头,幸福生活节节高。”观摩会上农民们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山西在特优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汾阳的“核桃林下种杂豆”模式,正从“一地实践”升华为“全域探索”。汾阳,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山西乡村振兴》编辑部吕梁工作站 高润桂 武建国供稿

 
  • 下一篇:探秘美学圣境:东方佛都秋意,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 上一篇:数字法治|郑智航:数字时代国家信息能力的法治建构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管涔仙草宁武毛健茶 • 龚雷:让山西神池胡麻油吃“香”
• 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五寨: 玉米产业强势 乡村振兴 • 写在山西省神池县实验小学创办四十一年之际
• 取经路上后人来 2025《西游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 • 内蒙古:农家“小庭院”变身“致富园”
• 心念赋(作者:赵志刚) • 叶县:“解锁”乡村游“N”种玩法
• 油菜秋播忙 绘就好“丰”景 ——洪湖市峰口镇秋 • 山西平遥:南政乡西刘村四措并举打造集体经济增

 
推荐图文
南都社论:助力脱贫攻坚,土地政策需要更多创新
  • 南都社论:助力脱贫攻
忻州静乐县:50个造林合作社成为生态脱贫主力
  • 忻州静乐县:50个造林
院长带队 上蔡县人民医院医疗扶贫受村民欢迎
  • 院长带队 上蔡县人民医
推荐中视新媒
  • 洪湖市扶贫办挂职干部郭伟琴:“三个前字”大干扶贫
  • 殚精竭虑干扶贫——记洪湖市扶贫办挂职副主任倪智超
  • 贵州首个“摘帽县”:提升乡村精神内核
  • 河南夏邑:小身体大能量!三尺残疾男儿的“逆袭”脱贫路
  • 省长来了:甘肃16亿扶贫路维修不单是懒政怠政问题
  • 乡村脱贫攻略:陕西省城扶贫干部刘世强爱上陕北延安的山沟沟
  • 乡村脱贫攻略:全国“扶贫日”,武汉开发区各单位纷纷献爱心
  • 央视网:精准扶贫书写中国样本
  • 当着省委书记的面 5名县委书记登台检讨扶贫工作
  • 秦皇岛:抚宁果农急盼援手
点击排行
  • 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五寨: 玉米产业强势 乡村振兴落地
  • 龚雷:让山西神池胡麻油吃“香”
  • 管涔仙草宁武毛健茶
  • 山西汾阳:“林下套种”破解“林下闲置”难题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