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南大学法学院,走廊上学生们热烈讨论案例,实验室里师生专注实验,办公室内学术研讨正酣,严谨治学与服务社会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中南大学法学院立足国家法治建设需求,依托学校深厚学术底蕴与多学科优势,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在党委书记李华东和院长许中缘教授的带领下,学院秉持 “理论实践并重” 教学理念,以党建为引领,致力于培育具备现代法治理念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学院不仅重视基础法学理论教育,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经济法、民商法、卫生法、文化法等重点学科发力,汇聚了一支高水平教研团队。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号召,持续探索法学教育与实务结合的新路径。
党建领航,筑牢发展根基
中南大学法学院党委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原则,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高效工作机制。党委书记李华东与院长许中缘紧密配合,共同为学院发展绘制宏伟蓝图。学院创新打造了 “1+4+N” 理论学习体系,并创建 “学悟先锋” 特色品牌,有力推动党建与法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通过夯实支部堡垒,深化 “一支部一品牌” 建设,党建工作效能大幅提升。例如,法理与宪法党支部入选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培育创建单位,成为全校文科专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支部,为学院党建工作树立了标杆;国际法与机关党支部入选中南大学 “双带头人” 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项,进一步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
法学院分党校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如 2025 年 5 月举办的第四十期培训班,吸引了 150 名学员参加。学院党委副书记钟婉莹在开班仪式上强调,学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理解培训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坚持学思用结合;遵守纪律要求,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院党委还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专题党课、案例剖析、视频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党员纪律意识。党委书记李华东带领党委班子成员,以 “严实作风 真抓实干 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学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学科建设,打造特色优势
党委书记李华东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在 2025 年 3 月的 “师生同席,共进未来” 师生午餐会上,与学生代表亲切交谈,认真倾听学生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希望与优秀校友交流的诉求,李华东书记表示将充分调研,邀请不同职业路径的校友开展座谈会,助力学生规划未来发展道路。院长许中缘教授是湖南武冈人,作为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 “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教授,并在吉林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学士学位,还曾留学巴黎第十大学和美国圣约翰大学。许中缘院长自 2020 年 7 月任职以来,带领法学院持续推进 “基础学科 + 交叉学科” 建设,依托学校工科、医科优势,在卫生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成果显著。在师生午餐会上,他强调学生组织应聚焦学习和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源,助力学生成长。
中南大学法学院打造了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和论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其中,“法治中国・湘江论坛” 影响力广泛。2022 年 12 月 17 日,第七届 “法治中国・湘江论坛” 线上召开,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主办,法学院承办,主题为 “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共收到学术论文 275 篇。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宋朝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40 余名专家学者在线上作报告,该论坛有效促进了法治中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学院还于 2016 年 4 月成立国内首个高校牵头的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致力于文化法理论研究,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和政府文化法制度建设的一流智库。
“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学院能迅速成为全国前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学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学科 + 交叉学科’的发展道路。” 许中缘院长总结学院快速发展原因时指出。中南大学工科、医科实力强劲,法学院依托这一优势,确立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在卫生法学领域,2012 年联合多所湘雅医院及医学院等成立中南大学医疗卫生法研究中心,2014 年自主设置卫生法学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文化法学方面,2016 年成立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响应党和国家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号召。在知识产权法学交叉学科建设上,2011 年成立由学校和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建的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构建 “高校 + 政府 + 企业 + 中介” 运行机制,推动学科发展。
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实践
中南大学法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全面的实践能力,将模拟法庭、案例研讨、法律诊所、实习实践等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让学生参与调解一线工作,实现真案件、真场景、真实训,提升实务能力。建立 “双导师” 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理论导师和实务导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何炼红副院长在师生午餐会上提出,将组建信息共享群,及时传达实习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法学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4 年 7 月,中南大学 “逴程拾穗,法行湘與” 团队走进湖南省汨罗市白水镇开展 “三防” 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如杰赛普代表队连续五年荣获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全国一等奖,全球最佳书状第 18 名;ICC 代表队荣获 2024 年第 11 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ICC)英文赛一等奖与最佳书状,多名学子在全国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社会服务,贡献法治力量
中南大学法学院积极发挥智库功能,为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院教师频繁参与地方立法咨询、法律政策制定和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2025 年 5 月 27 日下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曹再兴率队到中南大学法学院立法联系点调研。法学院领导和老师陪同调研组参观习近平法治思想长廊,许中缘院长深入解读长廊内容,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内涵。座谈会上,李华东书记汇报了立法联系点的建设情况、工作实绩及未来规划,指出立法联系点已建立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形成人才与平台双支撑格局。许中缘院长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为地方立法提供更坚实智力支持。曹再兴副主任高度肯定法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贡献,认可立法联系点的工作成效。

学院自 2014 年以来连续 8 年发布年度《中国法治实施报告》,该报告已成为服务法治湖南、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品牌,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立法过程,近年来直接参与中央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或咨询工作达 70 多人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民法典实施、涉疫情科研成果发表、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基本医疗服务法治化、英雄烈士权益保护、教育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修订等方面建言献策,被中央采用 10 余篇,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10 余次,充分彰显了学院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术成就,推动创新发展
许中缘院长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 “中外土地征收制度的资料整理与比较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及实践研究” 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他提出中国民法典实现民商合一的中国模式,以及在民法典编纂中保持商事规范独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商法的独特品格与我国民法典编纂》入选 2016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许中缘院长出版五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并担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等重要社会职务,在法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广泛认可,荣获第十五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2024 年,学院共发表 CSSCI 期刊论文 63 篇(其中法学类 CLSCI 论文共 23 篇),呈倍数增长。18 位学者入选 “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榜单,其中 9 位学者入选 “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1%” 榜单,9 位学者入选 “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5%” 榜单,充分展示了学院强大的学术实力和科研水平。
面向未来,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许中缘教授表示:法学院将继续坚持 “基础学科 + 交叉学科” 发展道路,巩固拓展学科特色优势,提升法学教育和研究质量水平。加强对中国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有力智力支持。深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法学理论和实践走向世界,为全球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如今的中南大学法学院,洋溢着学术严谨氛围,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在李华东书记和许中缘院长的领导下,形成独特交叉学科发展模式,为特色领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里,法治不仅是专业与职业,更是信仰与力量,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迈进。中南大学法学院将持续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落地,为国家法治建设和湖南经济发展贡献更多 “中南智慧”。(中实智库)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