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秦前红,受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邀请,针对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建议。秦教授长期专注于法治领域,其见解在学界和实务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力。此次,他聚焦于湖北司法实践中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问题,提出的咨询建议备受关注。
秦前红教授是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身兼《法学评论》主编以及武汉大学多个研究机构的重要职务,如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人权研究院院长、宪法与法治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等,并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为他提出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优化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司法定位方面,秦前红教授指出,法院应承担三重关键角色。其一,作为市场秩序的法治保障,需重点攻克金融借款、股权纠纷、知识产权等涉企案件的审理甄别难题,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其二,成为企业权益的衡平枢纽,通过精准运用《民法典》《公司法》《公平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在各类案件中妥善平衡各方利益,确保企业在公平的司法环境中解决纠纷。其三,充当制度供给的创新引擎,借助司法建议、专题调研报告等形式,向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反馈市场监管漏洞,推动诸如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企业信用修复等制度创新,为市场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提升涉企案件审判质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秦教授建议,首先要畅通涉企案件全流程的 “绿色通道”,确保案件能够快速进入审理程序。其次,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提高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率,以提升审判效率。再者,严格规范审判时限管理,对案件审理执行期限变更进行严格审核,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同时,缩短司法委托中介的时间,减少案件审理的外部时间损耗。此外,健全协同联动执行工作机制,加强与行政机关信息查控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增强执行力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得以有效实现。
在提升市场主体法治体验的制度创新方面,秦前红教授对湖北省法院创立的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将其规范化、统一化,强化审判流程监督,使这一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同时,鉴于信用对企业的重要性,他提出在对企业进行信用惩戒之后,应考虑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净化经济环境的同时,给予企业重新发展的机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展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愿景,秦教授提出,针对平台经济、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法院应及时出台司法裁判指引,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明确的司法导向。此外,要着重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假冒注册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做好提前介入、引导侦查、追赃挽损等工作,营造鼓励创新的法治氛围。通过这些努力,法院将从单纯的纠纷解决机构转变为营商环境的 “优化器” 和经济发展的 “护航者”。
秦前红教授的这些建议,紧密围绕湖北实际情况,从司法定位、审判质效、制度创新等多维度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明方向,有望为湖北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秦前红教授对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思考,也彰显了其助力湖北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责任担当,未来随着建议的逐步推进与落实,必将为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带来新的突破与发展。(中实智库)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