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简介
刘颖,男,198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民商法教研部主任。研究方向集中于民法基础理论、消费者法、公司法、保险法、亲属法与数字法等领域。现兼任中国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投资与建设法治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法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专家、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学术导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新利益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利益法学》集刊编委等。2024年经遴选成为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成员。
潜心关注私法理论、教义学等传统领域
在私法理论和教义学等传统领域的研究中,刘颖以私法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作为主要研究视角。他认为在我国私法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中国化和现代化的两个趋势,他围绕私法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两条主线,以私法学说、制度和案例三个面向,从立法目的条款、国家政策、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中介合同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商事制度出发阐述了私法的中国化路径与中国法立场,并从要物法律行为、沉默欺诈制度等私法制度论证了私法的现代化发展及回归,提出了中国民法中“层累现象”的理论命题。他在《中国民法中的“层累现象”》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法的“层累现象”是指我国民法体系历久不衰的法律移植实用主义和多元继受倾向问题,以及民法理论长期存在的不加分析地套用代代因袭的结论、观点的问题。该文荣获2014年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一等奖(部级奖),第二届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奖二等奖,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全文转载。他在《〈民法总则〉中英雄烈士条款的解释论研究》一文中认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护实质是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理论基础为近亲属保护兼采社会公共利益,违反该条的民事责任不适用惩罚性赔偿。该文荣获2018年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一等奖(部级奖)。
钻研个人信息、数据和算法等数字法学新兴领域
在个人信息、数据和算法等数字法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中,刘颖着重关注数字时代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以此为主题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并分别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他从数字经济时代中消费者保护面临的挑战出发,反思20世纪消费者法框架与21世纪数字时代消费者保护的调适性问题,提出了“算法消费者”的理论命题,并致力于将消费者保护理论向数字时代算法消费者保护推进。刘颖认为算法、数据(个人信息)是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也是算法消费者保护的两大着力点。在数字经济的消费模式中,平台经营者在算法主导的背景下结合数据收集对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并产生“大数据杀熟”等算法歧视的不公平现象。算法消费者保护需以考虑平台经营者与算法消费者权利义务的利益衡量为前提,并在算法规制、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等三个维度展开。此外,刘颖还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立法问题,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注重提灯引路、教书育人
在教书育人方面,刘颖注重发挥提灯引路的作用。他组织民总研读会、案例研读会等学生活动;举办“民法典与人工智能”“新利益法学与私法”系列工作坊等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第四届、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二、三等奖;组织“同济天下·法治征文”等系列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营造浓厚的研究生学术氛围。担任同济法学院2020级班主任期间,2次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专题统筹: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