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 » 正文

中国实践智库|秦前红:监察与司法衔接问题关乎监察体制改革的成败(书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09  来源:中国报道  浏览次数:13189
核心提示:监察与司法体制的衔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举其要者,包括管辖衔接、证据衔接、留置与司法强制措施衔接、检察机关如何提前

监察与司法体制的衔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举其要者,包括管辖衔接、证据衔接、留置与司法强制措施衔接、检察机关如何提前介入、监察处理从宽从轻与司法认罪认罚的判断标准协调、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贯通等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董坤研究员一方面尽力穷尽规范依据,据以开展体系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又厘清真实的问题,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作空泛之论,如此使得其研究能够切中肯綮,体现理论对现实的有力观照。通观全书,有诸多精妙之论。这些研究成果,既解决当下监察与司法衔接中的现实困惑,又能收办案指南之功,具有可操作性,填补了规范的空白。——秦前红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国家监察权如何与行政权、检察权、审判权相洽衔接,是反腐败国家权力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命题

细化衔接制度,完善体制机制需要通过法解释学研究方法,破除两法衔接中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障碍,实现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和科学化,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序言

作者:秦前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自监察体制改革肇启,学术界持续聚焦该改革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系列学术论著相继发表或出版。

大批法学研究者围绕改革的宪法设计,监察权的配置、属性及行使,监察对象的范围界定及权利保障,改革对司法体制的影响,以及监察制度的比较与借鉴等议题展开探讨,为系统改革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相对全面的理论证成和知识储备。

随着监察权的全面运行以及《监察法》《政务处分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次第施行,监察法学之研究应该致力于提升空间和拓展领域,例如合署办公与党规国法衔接、监察立法的体系化、监察法律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以及国家监察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家监察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国家监察与基层自治、学术自由、企业经营自主权等相互关系等。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进行多元化的探讨,摆脱过于单调的立法建构方法,转向重视监察法律的教义学分析,及以监察案例和事例为素材的社科法学研究,从宏观叙事转向具体而微的精细化研究。

董坤研究员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监察与司法的衔接:理论、制度与机制》,正是代表上述研究趋势转变的优秀之作。

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高效权威的国家监察体系。

随着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到国家监察机关,必然引出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如何相互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的问题。

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坏关乎监察体制改革的成败,更关乎经由监察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新宪制架构能否彰显中国治理特色和治理优势的问题,故董坤研究员以监察与司法的衔接机制为题展开研究,显示了他敏锐的学术感觉和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

监察与司法的衔接机制问题关涉宪法、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多个法学学科领域的知识驾驭与把握,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知识功底,同时不拘泥于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而能直面问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在这方面董坤研究员展现了其知识功底和工作经历的优势。

他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多年,后又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研究教学工作,较之诸多研究者,他更熟谙中国司法体制运行的实际,也更了解实务部门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从而使得他的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靶向精准性。

 

监察与司法体制的衔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举其要者,包括管辖衔接、证据衔接、留置与司法强制措施衔接、检察机关如何提前介入、监察处理从宽从轻与司法认罪认罚的判断标准协调、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贯通等诸多问题。

对这些问题,董坤研究员一方面尽力穷尽规范依据,据以开展体系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又厘清真实的问题,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作空泛之论,如此使得其研究能够切中肯綮,体现理论对现实的有力观照。通观全书,有诸多精妙之论。

比如,他提出在监察检察互涉案件中以监察管辖为主、分类管辖与主罪管辖为辅的方案;案件在不同级别的办案机关之间移送时,应以监察机关移送同级检察院,由检察院以“体内循环”的方式进行级别管辖的调整,并积极与监察机关沟通、与法院协商,确保级别管辖衔接顺畅。

又比如,在监察调查与刑事诉讼的程序衔接上,应该发挥立案在程序转换节点、诉讼发动起点的标志性功能,应以司法解释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确立“形式立案”,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既解决当下监察与司法衔接中的现实困惑,又能收办案指南之功,具有可操作性,填补了规范的空白。

 

当然,任何有意义的理论研究也仅具有追求真理的过程意义,而并不意味着穷尽了真理。

董坤研究员的研究仍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以问题域而论,境外追逃、境外追赃、国际反腐败合作、限制出境、特殊技术侦查等方面的监察司法衔接,应该是本课题下当然的讨论层面,而作者未能论及,或许是一个颇为遗憾的疏漏。

检察机关当下致力推进的合规不起诉、合规激励试错,是否形成监察与司法之间新的调适难题,似乎不能忽焉不察。

监察司法衔接的背后,其实是国家权力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如何超越部门法的思考而立基于宪制结构进行总体考量,既考虑监察司法机关的办案实操性和便利性,又始终恪守人权保障、法治主义的立场,也许能使研究成果的立意更加高远。

是为序。

后记

董坤,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研究室副主任

201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法》作出了第三次修改。

出于对法解释学的研究兴趣,我对新修订的第170条规定的有关监察案件移送审查起诉的程序衔接和强制措施适用做了一些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正是这次初步的尝试激发了我对“监察与司法衔接”这一更为宏大主题的研究兴趣。

众所周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政法领域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为了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在内的诸多法律规范都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调整。

作为一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者,从自身的学科视野出发对监察改革和监察制度展开研究,不仅对“两法”有效衔接,指引司法实践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法律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和发展应尽的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惯常以借鉴域外诉讼制度,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充实和完善本国刑事诉讼理论,回应司法实践。

2016年启动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引发的中国式问题无疑对这种研究范式和理论发展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

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我运用了更多法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就监察与司法衔接中的管辖、证据、认罪认罚从宽、特殊不起诉、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以及检察提前介入监察、退回补充调查等机制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创见。

目的之一便是以此次监察改革为契机展开对既往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反思,从既往的域外借鉴走向对本土经验智识的深度挖掘和提炼,以中国监察实践和司法实践促推中国刑事诉讼理论的新发展,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制度和刑事诉讼制度,实现理论的本土自洽。

虽然,这一想法有些过于宏大和天真,但本书的完成至少实现了一个最初的梦想。

 

监察与司法的衔接:理论、制度与机制

董坤 / 著

 

监察与司法的衔接问题是当前监察理论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面临的共同难题。本书从“条文”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有关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在两法衔接中的条文规定运用法解释学的方法展开细致分析;对监察调查与刑事司法在程序衔接机制中的地方经验和问题展开实证调研和理论分析,系统性地梳理并探讨了监察与司法衔接中涉及的主要争议问题。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通过现象描述和问题破解,诠释条文背后的法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为一线办案设计更为具体的操作规范,为《监察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也为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理论,助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实践智库》专题策划:秦前松


 
  • 下一篇:中国实践智库|秦前红、王雨亭: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下的新时代舆论监督
  • 上一篇:梁恩明散文:风雨孟良崮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法学名家秦前红为优化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 • 湖北洪湖:崔世春夫妇的乡愁与商道
• 汝南县韩庄镇:人大代表督导防溺水工作 织密暑假 • 《今古传奇》杂志影响力人物访谈|彭四平:用写作
• 乡村实践录|驻马店市卫健系统文明实践乡村行动 • 临汾市委政法委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题调研活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监督客体之规制功效的彰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客体类型之规范建构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客体类型设定的检视与反 • 山西省总工会深入平遥煤化开展“健康生活·幸福

 
推荐图文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闭幕式:开启数字法学的未来
  •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
推荐中视新媒
  • 《聚焦“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中国实践融媒专题上线
  •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成功举办
  • 智库论坛实录|2023京沪律师论坛:国际、数字、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扎根中国本土,回应治理难题 ——徐汉明教授主编《社会治理法学概论》出版发行
  •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 冉清:为西部干旱少雨城市建设海绵体提供“格尔木经验”
  • 陕西省“百所进百企”法治护航促发展活动启动
  • 实话实说:也论担责与担当(楚剑)
  • 徐汉明教授一行赴新疆开展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调研
  • 《中国实践》主编秦前松赴“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交流
点击排行
  • 数字法治:马长山教授领衔主编的《数字法理学》重磅出版
  •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扩大适用的成因与限制适用的规则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监督客体之规制功效的彰显
  • 中国实践智库|徐汉明:行政检察客体类型解构及规制功效初探
  • 法学名家秦前红为优化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 湖北洪湖:崔世春夫妇的乡愁与商道
  • 徐汉明教授应邀出席第二届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建设论坛
  • 汝南县韩庄镇:人大代表督导防溺水工作 织密暑假安全防护网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客体类型之规范建构
  • 《今古传奇》杂志影响力人物访谈|彭四平:用写作回答时代之问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