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科教文卫 » 正文

王明舫散文《父爱深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7  来源:中视网  浏览次数:17740
核心提示:时光荏苒,父爱的记忆总让人动容。每个人的记忆中,或多或少会留存一些关于父爱的片段,没有惊世骇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催人泪下的

时光荏苒,父爱的记忆总让人动容。每个人的记忆中,或多或少会留存一些关于父爱的片段,没有惊世骇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有的只是极为普通的家常话语,训斥,不多见的笑语和片刻沉默的背影……但是,就是这些毫无特色的存在,却给今天的记忆增添了浓浓的一抹温暖。


每到父亲节,儿媳们分别打来电话,他们熟悉而又亲切的呼叫在耳边响起,“爸爸,今天是父亲节祝您节日快乐!”

毎当我放下电话时,在激动之余,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还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

父爱深深。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十六年前的清明前夕,父亲病逝。生活中从此没有了父亲的身影,从此听不到父亲呼唤儿的声音,从此回家看不到父亲的亲切笑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遗憾让我心痛,让我无法释怀。父亲离去的近六千个日日夜夜,思念和心痛的纠结让我总想给父亲写点纪念的文字,却总是下笔数言,泪流满面。父亲的一生,有太多的坎坷和不幸,父爱的伟大,我这笨拙的笔墨又能书写几许?然而,生活的历练让我越来越能读懂父亲,更深刻地理解了父亲对儿女的期望,对生活的态度,理解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我在心底感念:父亲并未离去,父亲的精神一直将陪伴我,他为儿女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勤劳、坚韧、认真、节俭、与人为善。

父亲出生在时政浑然的旧中国。祖父母养育了父亲、叔父和三个姑妈,1940年,祖父溘然长逝,11岁的他便跟随祖毌下地干农活,9岁的叔父靠帮别人放牛糊口度日,无赖祖毌只好将1岁半的么姑妈送往他乡。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养育了三个儿女。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始终是忙碌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降临了1966年冬月初九,我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里突然塌了半边天!可怜的母亲走得太早了,我才10岁,父亲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楚,用他宽厚的肩膀,撑起整个家,靠他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养活全家5口人,是父亲和祖母将我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72年,我初中尚未毕业,承蒙大队干部照顾,安排我跟杜映生医师学赤脚医生,后又在杭祖述老师的劝说下参加了升学考试,当老师们将龙口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时,全家人喜忧参半,但父亲还是毅然决定要我读高中,他说:“多读书好,读书礼义明”。每个星期六,我步行30里回家背米拿菜,父亲们在家里省吃俭用,还给我7毛钱零用。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便在月堤回民学校当了六年民办教师。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到了土地。坚毅的父亲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总有干不完的农活。父亲务农是把好手,成年后的我,从父亲粗糙的双手、多病的身躯、黝黑而布满皱纹的面容里解读出了答案。现在常常想起的是暮色里父亲荷锄而归的身影,骄阳下父亲挥汗劳作时的疲惫。有一年收割中稻时节,鸡叫两遍父亲就下地割谷,因连片的田,父亲认错了田,竟将邻居家的谷子割了三分之一。1980年,我调到龙口镇工作,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牵挂,却像游丝一样时时地处处地牵绕着。“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只要村里有人到龙口办事,父亲总是托人代问我,1992年,我将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接到了龙口,老父亲在家耕种二亩责任田,每逢农闲时节,父亲便在家中自制炒面、炸豌豆和备些土鸡蛋等送到龙口去。吃了午饭又匆匆往回赶。

记忆中,父亲娴熟地收拾农具,我在一旁端茶送水,递送工具,竟是我和父亲共处的最幸福的时光。父亲虽已是耄耋老人,但也是经常下地干活、家里家外忙个不停。直到去世前一年,实在干不动了,才歇了下来,闲暇时经常和村里的老头们聊天、摸字牌。有时回家,碰见父亲和老头们在家门口打牌娱乐,心中由衷地欣慰。老头们认真的神情,偶尔间的几句说笑,让我感受到了父亲享受晚景的快乐。2003年10月,我把患病的父亲接到家中,一边给他治病,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2004年正月18日,老父亲执意要回老家独自生活,我推着板车,将老人送回家,我为老人晒洗衣被,小儿子打扫家里的清洁卫生,直至下午将老人安顿好后方才回家,不几天,老父亲又犯病,因血管硬化,无法治疗,病入膏肓的父亲于2004年农历2月19日父亲去逝,如今再进家门,除了三间老屋,别无其它。心中涌起的确是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我明白,多年的家庭负担和责任让他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他舍不得花钱。父亲老了,应该是儿女们为他花钱,让他享受的时候了。只是,总以为山高水长,父亲的幸福日子还刚开头,从没有预感到父亲会离世,让父亲安享晚年已变成今生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朴素的理想,朴素的父爱!大爱无言,父爱难报!

人远天涯近,如今,两个儿子已结婚,我和妻子在家带二个孙子,还有孙子孙女感谢他外公外婆照料。儿媳们去了比我当年离家更远的地方打工谋生。对于两个儿媳,我和妻子早有承诺,像对待儿子一样如同己出。亲情是我永远割舍不下的牵挂现在儿媳们的外出,哪怕是极为短暂和极小距离的外出,都令我们做父母的担忧。他(她)们在外举目无亲亦无助,他(她)们的诚实和善良,他(她)们的寒热和温饱,他(她)们的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我为他(她)们担忧的原因和理由。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托人问候,不能像我父亲那样送专程送去土特产,不能像我父亲那样呵护照料,我仅能通过现代的通讯和网络,保持我们之间的“热线联系”。给他(她)们鼓励、给他(她)们指点、给他(她)们自信。我在心底黙黙地为他(她)们祈祷:祝儿媳们平安幸福,事业有成!
(作者:湖北洪湖 王明舫)

编辑:赵欣

 
  • 下一篇:中央政法委大员牵头!这项平安中国的专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
  • 上一篇:绿水青山看实践:保护母亲河,黄河两岸检察机关在行动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陆剑:板书里的言传身教(散文) • 教育之美:驻马店树人高中成功举办第四届汉字硬
• 全国中医脑瘫康复希望工程发起人王太平,一分钟 • 大河报:“西医”王太平的中医治瘫路
• 中国实践智库|施伟东:公共数据产品化开发利用 • 2024年毕业典礼院长致辞丨周光权:到法治一线 答
•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在上海触摸未来 AI新动 •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武汉
• 中南大学:法学院2024届毕业生座谈会顺利召开 • 中国实践智库|《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徐汉明教授

 
推荐图文
绿水青山看实践:区域发展战略升级,环保企业纷纷按下快进键
  • 绿水青山看实践:区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新冠肺炎病毒源于自然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
生态之美在水一方:河南正阳小岗水库,大批水鸟来栖息
  • 生态之美在水一方:河
介休高铁站:春运让旅客体验家一般的温暖
  • 介休高铁站:春运让旅
推荐中视新媒
  • 姜鹏代表在开放团组会议上科普“中国天眼”成果
  • 徐汉明应邀参加教育部贯彻两办《意见》研讨会,介绍社会治理法学建设情况
  • 杨世海:湖心岛上的歌声,洪湖水,浪打浪
  • 冰雪之约丨冰雪绽放
  • 武当秘境:贺曦瑞道长邀天下名师,暑期来给身心做保养
  • 陈薇院士: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申请紧急使用
  • 王占华:回米临字格让你写好字
  • 北京曲剧沉浸式《茶馆》驻场演出台湖带来文旅新体验
  • 后疫情时代,莫让校园安全成为名校的短板
  • 2020年儿童阅读大会亮相中国童书博览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