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四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盛大召开。本次论坛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强率先发言,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的积极举措与显著成果。学校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研究基地和研究院,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咨政服务搭建了坚实平台。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成果斐然,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500余篇、SCI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了西南民大的智慧。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熊芳亮在致辞中强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的重大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石。他指出,国家民委近年来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历史和共同体理论研究,有序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等工作,并充分肯定了西南民族大学在整合多学科资源、深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号召各方携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帅祥军回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四川大地萌芽、生长、发展的历史印记,介绍了新时代四川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肯定了西南民族大学在相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论坛应着眼“深挖历史根脉、回应现实关切、创新话语体系”,凝聚各方智慧,服务实践,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推进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知名教授带来了精彩分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汉明教授以《论新时代边疆治理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为题,深入剖析了新时代边疆治理理论的重要意义;武汉大学江国华教授在《法理与逻辑:<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学理阐发》中,从法理角度对相关法律进行了详细解读;四川大学丁忠毅教授的《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探讨了对口支援政策在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通过《趋向与取向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使然》,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共同体形成的内在推动;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在《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中,强调了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大连民族大学哈正利教授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本质和优势》,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独特价值。
本次论坛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和一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论坛,为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各地专家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民族团结进步立法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相互碰撞思想,从多个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全面剖析,深化了理论研究层次,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论坛影响力广泛,共收到来自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西藏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3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0篇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的论文投稿。经专家组严格遴选,90余篇论文参会。这些论文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互动的特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来源:环球网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