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敦煌莫高窟旁的草方格锁住流沙,到千岛湖的 “保水渔业” 滋养碧水;从浙江 “千万工程” 绘就的乡村绿卷,到光伏电站在戈壁升起的 “蓝色朝阳”,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新篇。为解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记录神州各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周刊与中国实践融媒矩阵联合推出《生态文明实践录》融媒专题。本专题以深度视角挖掘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样本,用鲜活案例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真理力量。本期专题带您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陕西吴起县。(专题总策划:秦前松)
生态文明实践录|陕西吴起:黄土高坡的绿色革命与生态富民路
从 “年年种树不见树” 到 “栽一棵活一棵”,从黄沙漫天到满目葱茏,陕北高原上的吴起县,耗时二十余载,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生态逆袭的激昂战歌,踏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光明坦途。
2025 年初春,吴起县 “三北” 工程造林现场,氛围紧张而热烈。无人机飞手全神贯注,双眼紧盯着操控屏,双手精准地操纵着遥控器。只见无人机平稳起飞,迅速攀升至高空,随后朝着 70 度陡坡作业点飞去。到达指定位置后,无人机缓缓下降,将 25 公斤油松苗稳稳地降落在陡坡之上。这一现代化造林方式,宛如神兵天降,完美解决了陡峭山地植树这一棘手难题。据了解,一台无人机单机日运苗量,相当于 30 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还将过去人背驴驮需半小时的运程,大幅缩短至仅仅 3 分钟。
黄土逆袭,从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到西北 “塞罕坝”
吴起县的绿色转型之路,起始于 1998 年。彼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吴起县勇立潮头,在全国率先推行封山禁牧政策,并一次性退耕还林 155.5 万亩。这一大胆且果断的举措,让吴起县一跃成为全国封山最早、退耕最快、面积最大的县份,赢得了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的美誉。
然而,退耕还林的初期阶段,困难如荆棘般丛生。由于当地荒山基础条件差,土壤贫瘠、水分匮乏,树木成活率极低,“年年种树不见树” 成为常态。但坚韧不拔的吴起人,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秉持着 “树种不活,那就补种” 的坚定信念,以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毅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吴起县成功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造林方法。其中,“一垫、二提、三埋、四踩” 的科学栽植法,从细节处入手,确保每一棵树苗都能在最佳的条件下扎根生长;“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经济林与生态林并重” 的种植模式,则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长期的经济效益。这些科学方法成效显著,苗木成活率大幅提升至 90% 以上,基本实现了 “栽一棵成活一棵” 的目标。
二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目前,吴起县森林覆盖率从 1997 年的 6.5% 提升到 20.3%,林草覆盖率更是从 19.2% 飙升至 72.9%。从卫星遥感图俯瞰,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色,清晰地勾勒出吴起县的地貌轮廓。曾经千沟万壑、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坡,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满目葱茏、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被人们赞誉为西北的 “塞罕坝”。
系统治理,一体化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
吴起县的生态建设,并未仅仅局限于植树造林这一层面,而是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25 年 4 月,在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上,县委书记贺毅着重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一明确指示,为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吴起县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2025 年 8 月,吴起县正式启动郭店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866 平方公里,涵盖了封育治理、配套修缮生产路、建设蓄水窖、疏林补植等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这些综合手段,将有效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
地膜回收网络的建立,是吴起县生态建设的又一创新之举。过去,由于地膜使用后缺乏有效回收处理,大量破碎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仅随风乱飞,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还会污染土壤,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制约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如今,吴起县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县的地膜回收网络,包括 2 个县级处置站、11 个乡镇兑换点和近百个村级临时网点。同时,推行 “以旧换新” 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地膜回收的积极性。全县 91 个行政村约 2 万户农户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回收地膜。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旧膜换新膜,土地少得病;捡膜挣补贴,腰包鼓起来。” 两年来,吴起县已累计兑换回收地膜 2500 余吨,废旧地膜回收率、处置率均超过 90%,真正形成了 “捡拾清理 — 兑换回收 — 综合处置” 的完整回收闭环,有效解决了地膜污染这一难题。
生态红利,从绿色颜值到经济价值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最直观、最显著的成果,便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吴起县的老百姓真切地享受到了 “生态红利”。2023 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68 万元,其中林草产业贡献率超过 35%。
如今的吴起县,生态资源丰富多样。境内拥有库坝 352 座,水产养殖面积超过 1.5 万亩,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建成日光温室 2950 座、拱棚 3304 座,为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种植山地苹果 12 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2024 年,吴起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超过 17 亿元,生态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生态旅游,也成为吴起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吴起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24 年,全县接待游客超 84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13 亿元。在吴起街道南沟村,69 岁的村民匡志武,就因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成为了一名 “上班族”,每月有着 2800 元的稳定工资收入。他感慨万分地说:“谁敢想以前灰秃秃的小山沟,现在能吸引这么多人来。这都多亏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越过越红火。”
此外,林草碳汇交易,为吴起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生态财富路径。2024 年,吴起县与广东深圳一家公司成功签署林草碳汇开发协议。目前,已开发碳汇林 79 万亩,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 24 万吨,收益可达 1920 万元。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让吴起县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也为其他地区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刘兴旗欣慰地表示:“端起金饭碗,吃上生态饭,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好日子最生动的注脚。”
未来展望,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
作为延安市唯一被纳入 “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 战略部署的县区,吴起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目前,已规划第一批中央投资项目 3 个,造林总面积 102.6 万亩,总投资 11.6 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吴起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2025 年春季,吴起县计划实施已下达的 “三北” 工程 “林草湿荒一体化” 项目和人工造林项目,总面积达 39.5 万亩,投资 2.43 亿元。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许耀英表示:“当下,我们紧紧抓住春季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开展作业,全面打响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不懈努力,让吴起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吴起县的目标宏伟而坚定:到 2030 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 25%、林草覆盖率达到 8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起县将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2025 年 6 月,县长张宏江在调研生态环保工作时,再次强调:“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动真碰硬抓好环保问题整改,不断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绿色成为吴起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傍晚时分,吴起县南沟村的生态旅游园区内,依然热闹非凡。游客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或在湖边驻足,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67 岁的村民老胡,静静地抚摸着磨废的第 20 把老镢头,眼中满是感慨。他回忆道:“过去山上光秃秃的,做饭都捡不到柴火,日子过得苦巴巴的。现在可不一样了,满眼都是绿,遍地都生金,仅山桃山杏一年就能收入 2 万元。这一切,都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从黄到绿,由绿而美,因美而富。吴起县的生态逆袭之路,是一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创业史,也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它为西北生态脆弱区实现 “绿富同兴” 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板,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吴起县将继续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中国实践 秦前松)
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