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 » 正文

上海法学青年人才录|王美舒:以实践理性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青年法学研究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次数:22731

人才简介

王美舒,女,1988年7月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2024年经遴选成为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成员。

0f5c5c1072404d87bf3e09c4aa76268f~tplv-obj.jpg

学术积淀:从理论深耕到交叉融合

王美舒的学术生涯始于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探索。博士阶段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习,奠定了她扎实的规范分析与制度比较功底。然而,她并未止步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敏锐捕捉到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新兴议题。2017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后,她逐步将研究重心转向营商环境法治化与区域法治,实现了从“经济法”到“制度实践”的学术转向。

这一转型源于她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在参与上海市营商环境调研时,她发现尽管国内学界对营商环境的研究多聚焦世行指标或宏观制度设计,但对中小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微观体验关注不足。中小企业在规则制定中的“边缘化”与“合规困境”,催生了她的研究转向——如何通过规制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平衡效率追求与公平正义。为此,她提出了“弹性规制”“分层化规制”等创新理论,试图破解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叠床架屋”与“选择性执法”难题。相关成果不仅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法制日报》等重要理论刊物,更转化为上海市普陀区等地的营商环境政策文件,主笔的决策咨询报告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在2021年和2023年分别获当年度“上海市依法治市优秀调研课题”二等奖。

营商环境法治化研究:从企业痛点到制度创新

王美舒的营商环境研究始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她连续五年带队开展上海市区级营商环境田野调查,累计访谈企业200余家,形成30余万字调研报告。在研究中,她发现了一个悖论现象:尽管企业普遍认可行政手续便利化的改革成效,但对整体营商环境的评价仍显谨慎。中小企业的“合规困境”成为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症结。对此,她构建了“规制影响评价——弹性规则设计——中小企业参与机制”的分析框架。她提出,现行规则制定过程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意见传导机制失衡,导致规则供给呈现“高标准立法”与“低适应性执行”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她主张建立“包容性规则起草程序”,通过扩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引入企业代表列席论证会等方式,增强中小企业的话语权。

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从立法突破到理论建构

如果说营商环境研究体现了王美舒对市场逻辑的深刻理解,那么她在区域法治领域的探索,则展现了对长三角地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作为江浙沪唯一高校专家顾问,她全程参与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的起草工作。在立法法第83条的适用争议中,她针对学界围绕“有关区域”范围的争议,运用“类型谱”方法,将区域协同立法分为“纯粹横向协作”与“纵向介入型协作”两种类型,并论证立法法第83条所规范的正是混合型协同立法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法理支撑。

社会贡献

除了积极投身研究,在实践层面,王美舒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专家顾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专家顾问,参与了《上海市数据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论证。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她与研究院成员打造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智库平台。2021-2023年,她连续主导举办三届“长三角一体化法治论坛”,邀请全国人大法工委、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实务专家共商数字法治、生态治理等前沿议题。起草《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专家意见稿,关键条文被起草部门采纳,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多次肯定。

未来展望

在王美舒看来,法学研究必须打破“象牙塔”与“实践场”的隔阂。这种实践理性体现在她的每一个研究课题中,无论是营商环境调研中的企业访谈,还是区域立法中的条款设计,她都坚持“用脚丈量现实,用笔书写问题”。

面对未来,她将继续深耕三大方向:一是完善营商环境法治化的理论体系,重点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范式转型;二是深化区域法治协同机制研究,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创新路径;三是推动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本土化重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经济法学科体系。

从晨晖学者到博士生导师,从讲师到智库负责人,王美舒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以问题意识驱动理论创新,以实践智慧服务社会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征程中,她正以青年学者的锐气与担当,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着智慧与力量。(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专题统筹:秦前松


 
  • 下一篇:上海法学青年人才录|万里鹏:奉法守正 用学术讲政治
  • 上一篇:上海法学青年人才录|丁立:善用创新视野破题解难 勇为应急管理法治先驱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汝南:法庭“庙笔”绘就湖畔“ • 数字法治|郭研:数字经济刑法保护中“数据信息
• 数字法治|李晓楠:可信数字身份的法律保障 • 数字法治|张吉豫: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理
• 数字法治|李学尧: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司法偏误 • 法学名家秦前红为优化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
• 湖北洪湖:崔世春夫妇的乡愁与商道 • 汝南县韩庄镇:人大代表督导防溺水工作 织密暑假
• 《今古传奇》杂志影响力人物访谈|彭四平:用写作 • 乡村实践录|驻马店市卫健系统文明实践乡村行动

 
推荐图文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闭幕式:开启数字法学的未来
  •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
推荐中视新媒
  • 《聚焦“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中国实践融媒专题上线
  •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成功举办
  • 智库论坛实录|2023京沪律师论坛:国际、数字、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扎根中国本土,回应治理难题 ——徐汉明教授主编《社会治理法学概论》出版发行
  •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 冉清:为西部干旱少雨城市建设海绵体提供“格尔木经验”
  • 陕西省“百所进百企”法治护航促发展活动启动
  • 实话实说:也论担责与担当(楚剑)
  • 徐汉明教授一行赴新疆开展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调研
  • 《中国实践》主编秦前松赴“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交流
点击排行
  • 数字法治|李晓楠:可信数字身份的法律保障
  • 数字法治:马长山教授领衔主编的《数字法理学》重磅出版
  • 数字法治|李学尧: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司法偏误与认知干预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监督客体之规制功效的彰显
  • 数字法治|张吉豫: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理论发展
  • 法学名家秦前红为优化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 湖北洪湖:崔世春夫妇的乡愁与商道
  • 汝南县韩庄镇:人大代表督导防溺水工作 织密暑假安全防护网
  • 中国实践智库:行政检察客体类型之规范建构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汝南:法庭“庙笔”绘就湖畔“枫”景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