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 » 正文

智库论坛实录:第五届全国社会学院院长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16  浏览次数:7122

9月13日至14日,第五届全国社会学院院长论坛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以“AI时代的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为主题,汇聚了国内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力量,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9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社会学院院长、系主任、学科负责人,以及武汉大学师生代表齐聚珞珈山,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作为国内社会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年度学术平台,全国社会学院院长论坛长期致力于凝聚学界共识、推动学科创新。此次论坛立足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主动回应社会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调查实践的融合路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数字化转型等主题展开广泛研讨与思想碰撞,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思路。

一、开幕式

致欢迎辞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代表学校对各高校社会学院院长、系主任、学科负责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学科、学派、智库”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成果,强调社会学学科需要发挥专业想象力,将数字世界纳入新的田野,在数字田野中构建计算社会学方法体系,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

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教授发表题为《AI时代的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致辞,阐明人工智能重塑青少年社会化的路径和专业知识获取的渠道。社会学学科需要因时制宜地调整专家编写、工厂式、普世化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个性化、异质性、专业性的小班教学模式。要用技术赋能教学内容、实践导向创新教学方式、价值引领锚定教学目标,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教授发表题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经验与难题》的致辞,分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课堂、田野、语言、技术、艺术”的五维育人新文科教育模式。他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单一课堂学习拓展为五维主动学习。作为学生培养单位,学院要积极建设有新文科理念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到田野调查训练中,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发表题为《AI时代的社会学学生培养》的致辞,指出人机互生深刻改变了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路径,既要面对人工智能的先进性,开设人工智能和算法的相关课程,敦促学生在基本程度上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又要针对人工智能缺乏主体意识的局限性,加强社会学学科的主体性教育,抛却以机械论文发表为导向的“点读法”教学,倡导用生命体验理解知识的日常田野实践。

二、专题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学教育怎么办

本次论坛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讨论。第一节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学教育怎么办”,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屈智勇主持。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郑莉发表了《AI狂飙中,社会理论何以自处?》的主题报告,指出数字技术重塑社会场景,这种“现实的中介化建构”呼唤当代社会理论的积极回应。社会理论可以提供服务于经验研究的学术概念,揭示数据的建构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专业想象力。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狄金华发起《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让育人变得更容易?》之问,表示对人工智能是否为学生知识进步设置障碍担忧,指出思考能力、决策能力等作为人类最核心的智慧与能力不能被卸载的底线,以及探索新时代知识传承方式与道德培养路径的必要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赵晓峰发表《面向人工智能和未来农业发展的社会学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的主题演讲,指出传统社会学人才培养存在知识体系跨学科性不足、研究方法固守传统等困境。解决困境的核心方法在于,培养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技术人文的双重洞察力以及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则要融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融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锋围绕《AI时代社会学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索》,解读AI赋能教学方法、AI融合课程内容、AI伦理与社会反思的内涵,认为社会学教育需要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敏感度、经验质感和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技术素养的核心是深刻认识技术嵌入特定社会结构的方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蒋国河展开《数智时代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主题发言,指出只有融合数智类学科的前沿研究方法,才能增强社会学学科的力量。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要进行守正创新,包括研究方向社会化转型,课程体系的传承与创新,编写《计算社会科学导论》等前沿教材,开设社会科学实验室,引进计算社会科学人才。

社会实践课程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功能

论坛第二节主题是“社会实践课程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功能”,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主持。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晶晶的发言主题是《从大类引导到专业启蒙:一门社会学实践课的经验总结与反思》,以嵌入在大类培养中的一门社会学实践课为引,分享社会学专业如何在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效的专业认知与分流引导。方法的核心在于寻找专业实践课嵌入大类培养的价值锚点,通过专业启蒙、激发兴趣、辅助决策,让学生从身边和“附近”发现“问题”,学会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围绕《从实求知: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本科实践课程探索》进行分享,指出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三大壁垒,实现六大贯通。面对本科生城市身份与乡村实践的壁垒,要进行“思政教育+专业培养”和“中央政策+地方实践”的有机结合。面对本科生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的壁垒,要进行“学理素养+方法训练”和“理论认知+行动能力”的贯通教育。面对本科生与农民访谈调研的壁垒,要进行“过程训练+实际成效”和“校园学习+社会服务”的有效引导。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姚泽麟围绕《在实境中提升能力:华东师大社会学本科生专业实习的制度与实践》主题,分享了社会学专业实习制度的形式与做法。专业实习存在诸多“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帮助师生共同反思社恐自闭与情境激发的张力、日常提问也能打开话题的意外、田野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限等关键问题。这种超越单纯的主题式调研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专业性、打造精品成果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桂华以《社会实践是如何改变本科学生三观的》为引,指出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所有知识需要经过主体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在老师的主体性基础上。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言传身教,学生在身体化参与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和“远方的故事”的深刻关系,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学学科的真实性与人民立场的严肃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家亮发表题为《从“定县调查”到“田野课堂”: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反思》的演讲,分享“田野课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性变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全人教育,基本目标是气质养成,基本手段是隐形书院,精髓要义是“从游”“陶冶”与“窑变”。“田野课堂”的实践路径实现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全过程管理。同时,成立田野课堂研学社,举办田野大讲堂,联结多方资源,聚焦现实关切,回应社会发展命题,向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以《基于“知情意行合一”理念的知农爱农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强知—育情—铸意—笃行”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围绕“强知”建设四课融合,结合开道故事展开“育情”的文化育人体系,沿着“铸意”强化“一性一力”心理育人体系,在“三走三实”实践育人体系中实现“笃行”的教育目标。

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训练与学术创新

论坛第三节的主题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训练与学术创新”,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吴愈晓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应星的发言题目是《历史意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应星教授指出,产生创新思想的方式不仅需要向前的时代眼光,还需要向后的历史眼光。历史视野对于社会学而言具有拓展研究边界的重要意义。通过田野与历史的“双轨并行”,让历史赋予田野厚度,让田野赋予历史实感。通过“将历史带回来”,进而重塑社会学“理论-方法-经验”的研究格局。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军的发言题目是《概念框架与证据资料的有效回溯:解释性研究范式的路径优化》。张军教授指出,安徽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主要的选题范式为阐释性研究,而在理论、概念、资料之间如何形成分析框架则是开展阐释性研究的关键。结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框架选择和数据收集方面的实践,张军教授指出框架的选择优化、数据的整理编码、框架与数据的拟合是该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潘泽泉的发言主题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训练与学术创新:方法与挑战》。潘泽泉教授认为当前社会学理论教学面临理论课程师资断层、学生缺乏系统理论训练与跨学科素养等困境。解决方案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重构本硕博贯通的理论课程体系,以现代性为主线整合经典、现代与后现代理论;二是强化跨学科知识储备,要求学生深耕哲学、心理学、艺术等相关领域;三是推动教材革新,打破现有教材的碎片化局限,构建反映数字时代范式革命的理论框架。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熊贵彬的发言题目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训练与学术创新》。熊贵彬教授认为在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理论运用与理论创新的困境,研究生学习应该基于源头、流变、新形势思考创新,并以矛盾纠纷调解领域的阅读研究为例,对如何开展理论训练进行了演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的发言题目为《博士研究生多元化方向培养的问题》。符平教授指出当下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学术市场收缩、知识价值重构、博士生诉求多元化的挑战,需要开展博士生的多元化方向培养,让博士研究生培养从“为学术界培养接班人”转向“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社会学人才”,其关键就在于将多元理念植入到招生、课程、指导、实践和毕业的各个环节。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卢春天的发言题目为《博士生学位论文创新及其评价》。卢春天教授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评价方式为例,指出在博士扩招的当下,需要实现从“发表驱动”到“问题驱动”的转变,突破现有唯论文、风险规避的评价体系,建立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创新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博士生从“论文写手”向“青年学者”的转变,恢复人文社科研究介入现实、引领思想的活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的发言题目为《博士生培养中经验与理论的贯通问题》。余成普教授指出对于不同学位学生的培养存在着不同的期待,而对博士生的培养,需要达到研究问题、文献评论、经验材料和理论/概念四个方面的创新。实现创新则需要融合经验和理论,从阅读、转化、对话和创新等能力上进行贯通。余成普教授将讨论引向更深层的学术反思,比较了国内实证社会学学术作品的生产方式,并表达了对开放的本土主义的希冀。

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经验和难题

论坛第四节的主题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经验和难题”,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教授主持。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岩璧的发言题目为《新文科建设的难题》。洪岩璧教授从学科交叉、“社会学+”专业、精品文科等目前主流的新文科建设模式出发,指出了各模式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基于对这些困境的剖析,洪岩璧教授将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根本的哲学层面,对新文科建设的两个元问题—什么是新文科、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发出了犀利的拷问,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基调。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吴愈晓的发言题目为《社会学人才培养的“新文科”建设探索》。吴愈晓教授指出新文科是面对文科教育近年来面临的发展瓶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次改革浪潮,通过比较国内外新文科建设的经验、困境和挑战,提出新文科建设所处的阶段。吴愈晓教授认为社会学在新文科建设中具有天生跨学科、包容性与视野开阔等独特优势,他还介绍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新文科建设探索项目,并对其中的困境、挑战进行了反思。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卫松的发言题目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卫松教授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2020年开展的新文科实验班探索为例,从对新文科建设的理解、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展开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实验班的运行情况。他提出如何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提高教师参与动力、考核如何开展等核心问题,并指出新文科建设需要突破激励机制缺失与路径依赖难题、打破学科壁垒与融合瓶颈。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洋的发言题目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三个维度的思考》。杨海洋教授指出,当前文科发展面临全球性困境,社会学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市场新需求,推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价值互补而非简单交叉,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实施人才分类培养,严格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帆的发言题目为《新文科视域下社会学的数字化转型:南开大学数智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探索》。吴帆教授先介绍了南开社会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概况,从社会学本科培养面临的挑战谈起,指出数字化赋能新文科带来的机遇,结合南开数智社会治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展现了“交叉学科”为学科发展突破传统困境带来的成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苏冰涛的发言题目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的融合路径与挑战》。苏冰涛教授指出,在跨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创新的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自2020年开始便从教改项目、实践大赛、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推进,实现了从教学手段革新、价值共建观念、时代发展引领的三步走,从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交叉、文化赋能、知行合一四条创新思路出发,实现了课程满意度的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屈智勇的发言主题为《社会学新文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吸引力提升》。屈智勇教授首先对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当前社会学本科生专业面临的困境,包括分流时第一志愿和前三志愿比例低、转出比例高、本科生规模小等。他结合社会学院“社会学+心理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开展情况,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以及项目招生后的生源情况,表明新文科建设对本科专业吸引力的提升。

三、圆桌论坛

9月14日上午举办了两场圆桌会议,分别聚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两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本科生培养圆桌论坛

本科生培养圆桌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何雪松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社会学本科生进行了专题发言。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赵静以《厚植沃土、交叉融合、知行合一:社会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拔尖班的设立背景与运行机制。她强调,通过小班化教学、导师制和专题课程团队制等多种方式,培养能够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她还提出,未来将加强东南亚语言与区域国别研究,为学生的田野调查和国际视野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副主任任强在题为《服务学习与本科生的实践成长》的发言中,重点分享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在人才培养上探索实施的“芃麦计划”。该计划依托“基地-项目-社团-课程-研究”五位一体框架,开展了如“文化之光”教育项目、“未来社区”服务项目等,推动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实现认知、情感与行动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在题为《AI时代的微专业建设》的发言中,介绍了“数字社会与数字传播”微专业的建设经验。该专业面向全校招生,设置了5门课程,涵盖人工智能与社会、数智传播伦理等前沿内容。陈涛教授还指出,当前微专业建设面临教师知识更新、教学时间协调等问题,呼吁加强跨学科师资整合,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刘迟在题为《“厚基础、精专业、个性化”:社会学本科生人才培养实践的经验探索及反思》的发言中,提出了一种以“一本两翼三维”为架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依托大思政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多学科的融合,通过口述史、乡村研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学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郭伟和在题为《AI时代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差别与培养方式》的发言中,深刻辨析了人工智能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他指出,社会学应加强批判思维训练,社会工作则需培养学生在开放、不确定情境中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AI带来的认知与社会关系变革,为社会学和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院长陈祥军在题为《AI时代田野调查在社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突出作用》的发言中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技术高效便捷,但田野调查所提供的现场感、真实人际互动和主体性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他分享了该院将田野调查作为核心课程的建设经验,通过假期培训、课堂展示等机制改进,培养学生的深层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社科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研究生培养圆桌论坛

研究生培养圆桌论坛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教授主持,聚焦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在题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中的分与合》的发言中,强调应整合学科资源、凝练方向特色,完善“新文科计算社会科学平台”和科技伦理数智创新实验室建设。他还介绍了该校在AI课程体系建设、情感教育课程设计及国际暑期学校方面的创新实践,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和方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盛智明在题为《社会学研究生分类视角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的发言中,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指出社会学学科发展应立足治理现代化需求,构建“社会理论+研究方法+实践推动”培养模式。通过公共性论坛、行业下午茶、跨师合办读书会等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在题为《交叉融合:理工科大学社会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的发言中提出,社会学应成为“有思想的数据科学”,社会工作应成为“有价值观的行动科学”。他介绍了该校所推进的社会学-环境工程双学位项目、社会设计方向、健康管理及老年科技等一系列跨界合作案例,展现了理工科大学在社会学类专业发展上的创新路径,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伍麟教授在题为《“读硬书、硬读书”:研究生体系化经典阅读方法的探索》的发言中,系统阐释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自2017年起推行的经典阅读培养模式。在“8107”系统化阅读机制、分组研讨、双周论坛和全面学习资源支持下,研究生阅读经典成为风气,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深度思考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田丰在题为《社会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的发言中,介绍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专业硕士培养中推进“理论-工具-实习-就业”一体化衔接的具体做法。通过将量化分析、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嵌入课程,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允许学生使用实习数据撰写论文,并调整课程时间以便实习,真正实现学用结合,为社会政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李勇进在题为《坚守与破局: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实践》的发言中,分享了西部高校在社会学本土化建设、双轨培养与地方服务中形成的实践经验。面对生源压力与发展限制,他呼吁各个院校在师资支持、学生深造方面加深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教育的前沿思考和多元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才培养体系、回应数字时代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强化跨校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在时代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社会学人才而努力。

编辑:秦正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初心汝医:汝州“医条街”在普罗旺世小区暖心绽放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法学院院长致辞实录丨中南大学许中缘:法科学生 • 行走阳曲看巨变:住建工程里的政府民生哲学
• 智库成果:华东政法大学出版数字法学系列教材 • 数字法治|郑智航:数字时代国家信息能力的法治
• 青山绿水间,书写人与自然共生新篇——《生态文 • 读张中伟小说《梁奔前》有感:在历史与文学的交
• 生态文明实践录|陕西吴起:黄土高坡的绿色革命 • 数字法治新书推荐|马长山主编:《数字安全法治
• 生态文明实践录|万顷碧波归来:洪湖流域治理的 • 县舆观察|湖北云梦黑水河事件:一场环境治理与

 
推荐图文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闭幕式:开启数字法学的未来
  •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
推荐中视新媒
  • 《聚焦“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中国实践融媒专题上线
  •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成功举办
  • 智库论坛实录|2023京沪律师论坛:国际、数字、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扎根中国本土,回应治理难题 ——徐汉明教授主编《社会治理法学概论》出版发行
  •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 冉清:为西部干旱少雨城市建设海绵体提供“格尔木经验”
  • 陕西省“百所进百企”法治护航促发展活动启动
  • 实话实说:也论担责与担当(楚剑)
  • 徐汉明教授一行赴新疆开展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调研
  • 《中国实践》主编秦前松赴“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交流
点击排行
  • 舆情观察:汝南村医陈战胜夫妇何以感动中原?
  • 中国实践智库 | 秦前红:法学理论的实践品格——一个类型化分析
  • 数字法治|马长山:数字治理的法治考量
  • 数字法治新书推荐|马长山主编:《数字安全法治概论》
  • 实践观察:山西鹏飞集团以千亿营收跃升中国民企88强的背后
  • 智库成果:华东政法大学出版数字法学系列教材
  • 生态文明实践录|万顷碧波归来:洪湖流域治理的生态答卷
  • 数字法治|张玉洁:数据共享的安全保障难题及应急处置机制构建
  • 数字法治|欧阳天健:平台数据资源税的证成与路径
  • 生态文明实践录|陕西吴起:黄土高坡的绿色革命与生态富民路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