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古城,每天晨光刚漫过明清时的城墙,暮色又轻轻裹住老街的青石板。就在这千年不变的日升月落里,有位老人总伏在书桌前挥毫,笔下的骏马像是活了一样 —— 鬃毛能被风掀起,马蹄像要踏出声响,这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王少泉。大伙喊他 "中华神骏王",这个称号,不仅源于他的姓氏,更因为他画马的技艺已入化境。这名号里,有平遥城里最日常的烟火气,也藏着他一生的笔墨春秋。它不仅是对技术的赞美,更是对他艺术根脉深植于古城土壤的认可——他用毛笔,复活了马的风骨与灵魂。
走进他的画室,墙上悬挂的骏马图形态各异:有的昂首腾空,似要冲破云霄;有的低头负重,尽显沉稳踏实;有的群奔踏尘,满是蓬勃朝气。每一匹马,都像从生活里走来,带着最真实的生命力。
与马为友:读懂马的筋骨与心性
王少泉对马的喜爱,始于年少时的日常光景。那时街头还常见骡马的身影,拉货的马队步伐稳健,耕地的老马任劳任怨。他总爱追在马后,蹲在一旁静静观察:看马低头吃草时嘴角的动作,看马甩动尾巴驱赶蚊虫的灵活,看马奔跑时四肢舒展的姿态,连马蹄踏在地面的 “嗒嗒” 声,都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
“小时候不懂什么是艺术,就觉得马特别了不起,能干活、不抱怨,身上有股让人佩服的劲儿。” 王少泉回忆起往事,眼神里满是温情。他成长于书香家庭,自幼便跟着家人练习笔墨,可真正让他萌生 “画马” 念头的,是马身上那份独特的气质。他会把看到的马的模样画在本子上,线条虽显稚嫩,却藏着最纯粹的热爱。
1965 年,青年时期的王少泉插队下乡,这段经历成了他 “懂马” 的关键。在田间地头,他见到了更真实的马:春耕时,马套着犁耙深陷泥地,身子前倾、肌肉紧绷,却始终稳步向前;秋收时,马驮着沉甸甸的粮食,步伐放缓却从不停歇。他每天跟着马劳作,观察得愈发细致:马累了会轻轻甩动耳朵,马兴奋时会用蹄子刨地,马不安时眼神会变得警惕 —— 他甚至会蹲在泥地里,盯着马蹄印研究落地的力度,感受马与土地的联结。
“以前看马只看表面,到了乡下才明白,马和人一样有脾气、有心性。” 王少泉记得有一次,一匹老马生了病,却仍挣扎着想去拉车,被主人拦住后,它站在一旁焦躁地嘶鸣,眼里满是不甘。那一幕深深触动了他:“马不只是牲畜,它有股不服输的韧劲,这就是它的魂。”
后来,王少泉进入工厂当木模工,这份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工作,却意外打磨了他的 “造型能力”。制作模型时,对尺寸比例的精准要求、对立体形态的反复琢磨,让他对 “形” 的把握越来越精准。空闲时,他会在工厂的墙上画宣传画,工友们都很惊讶:这个平时闷头干活的年轻人,笔下的形象竟如此生动。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尝试用毛笔描绘马的模样,从轮廓到肌肉,一点点摸索,“那时候没有老师指导,全靠心里装着马的样子,一笔一笔慢慢练。”
笔墨匠心:让马在纸上 “活” 起来
1986 年,王少泉调入总工会工作,终于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画马。他的 “画室” 就是简陋的办公室,一盏灯、一张桌,陪伴他度过无数个钻研笔墨的夜晚。他临摹徐悲鸿笔下马的灵动,学习黄胄画动物时的生动技法,还常常去博物馆观摩古代马的石刻与画作,仔细研究马的肌肉线条、体态结构,琢磨如何将马的雄浑气势呈现在宣纸上。
但王少泉不满足于 “形似”,他追求的是让马 “活” 过来,拥有自己的灵魂。他从书法中寻找灵感,张旭、怀素的狂草笔走龙蛇,线条里藏着力量与情绪。他渐渐领悟:“书法和画马是相通的,线条不仅能勾勒形态,还能传递精神。” 于是,他尝试用写草书的力道画马鬃,笔锋横扫间,飞白流转,仿佛有风吹过;画马腿时,用顿笔增强力度,让马腿显得挺拔有力,似能支撑起全身的重量。
他对画马的工具和墨色也格外讲究:画马鬃用长锋羊毫,能画出飘逸的质感;画马的筋骨用狼毫,凸显硬朗的线条;墨色更是细致区分,淡墨渲染马身,让形态更显柔和;焦墨勾勒筋骨,突出挺拔的姿态;渴笔则用来表现马的毛发质感,增添真实感。每次动笔前,他都会先在心里 “构思”:马的姿态是奔跑还是静立?马的情绪是激昂还是沉稳?等心里有了完整的 “马”,才会落笔创作。
“画马先要画骨,骨立起来了,魂才能显出来。” 王少泉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他画马的肌肉,从不用简单的线条堆砌,而是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展现张力:马颈的肌肉用中锋勾勒后,再以淡墨晕染,显得饱满而有力量;马腹的线条则刻意留些空白,仿佛能感受到马的呼吸。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画马眼,仅用两笔:一笔勾勒轮廓,一笔点出眼神,马的坚定、灵动、不甘,都在这寥寥两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6 年,全国画马大展赛上,王少泉的作品《春风》惊艳全场。画面中,骏马迎风奔跑,墨色酣畅淋漓,马鬃飞扬、马蹄踏地,仿佛能听到奔腾的声响。专家评价道:“这匹马有骨有肉,骨中藏劲,肉中含魂,宛如活物。” 最终,《春风》斩获全国 “天骧奖” —— 在王少泉的笔下,马早已不只是动物,更是精神的象征。
2013 年,中央书画频道为他拍摄专题片《宣纸上的驰马人生》。镜头里,王少泉运笔如风,片刻间一匹骏马便跃然纸上。中国美协专家在片中评价:“他用毛笔赋予了马灵魂,这些马不仅有生命的活力,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力量。”
坚守与传承:让马的精神代代相传
一辈子未曾远行的王少泉,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画马之上,他的作品里,藏着对生活的观察、对精神的追求。他的马画题材丰富:有展现奔腾力量的《八骏图》,有传递坚韧精神的《奋进图》,还有描绘生活气息的《耕耘图》。每一幅作品,都寄托着他对马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
“我画的马,是我心里的马,是带着精神力量的马。” 王少泉说。在他看来,马身上的坚韧、执着、不服输,是值得永远传递的品质。抗疫期间,他创作《奋进图》,十二匹骏马逆风奔跑,马鬃如战旗飘扬,以此致敬白衣战士;建党百年时,他绘制《百骏长征录》,马群跨越艰难险阻,象征着民族复兴路上的坚定步伐。
如今已近八旬的王少泉,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还在老年大学开设课程,教授画马的技艺。他授课从不只讲技巧,更注重引导学生 “懂马”:“要画好马,先得明白马的精神。知道马为什么而奔、为什么而坚持,笔下的马才能有魂。”
课堂上,他会细致讲解画马的要点:如何用线条表现肌肉的张力,如何用墨色凸显马的质感;课后,他会带着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马,讲述马的习性与故事。学生们都说,跟着王老师学画马,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更懂得了如何从万物中汲取精神力量。
去年,王少泉创作了新的作品《奔梦图》,画面中的骏马昂首向前,朝着远方奔跑,满是希望与力量。“我这辈子就想把马画好,把马身上的精神传递下去。” 看着自己的作品,王少泉的眼神格外坚定,“只要我还能握笔,就会一直画下去,让更多人看到马的风骨,感受到这份蓬勃的生命力。”
夕阳西下,画室里的灯光亮起,王少泉又拿起了毛笔。笔尖在宣纸上移动,一匹新的骏马渐渐成形,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纸面,奔向广阔的天地。而他握着笔的手,依旧稳健,在笔墨间续写着与马的故事,也传递着那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中视文旅)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