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平遥的晨光暮色中,一位老者伏案挥毫,让骏马跃然纸上,成为享誉画坛的"中华神骏王"。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王少泉。因姓王,更因画马技艺登峰造极,这个带着地域温度与艺术厚度的称号,不仅是对他画技的赞誉,更是对他从古城走出、用笔墨书写马之精神的最佳见证。
古城滋养:笔墨初心在平遥萌芽
平遥古城,是王少泉艺术生命的 “根”。这里的明清建筑雕梁画栋,三晋文化底蕴深厚,他生于斯长于斯,自幼便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接触笔墨。古城墙的斑驳纹理、书院里的墨香纸韵,悄然在他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而街头巷尾偶尔出现的骡马身影,更让他对 “马” 这一生灵生出天然的亲近。
1965 年,青年王少泉插队下乡,在平遥周边的田野乡间,他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拉犁耕地的骏马,没有战场奔腾的豪迈,却有着贴合土地的坚韧 —— 它们踏过泥泞的田垄,驮起沉甸甸的农具,沉默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王少泉日日观察它们的姿态:马蹄踏地的力度、马鬃随风的弧度、马眼望向远方的神情,甚至泥土里留下的马蹄印,都被他默默记在心里。这段时光,让他跳出了书本里的 “马”,真正读懂了马的 “骨血” 与 “性情”,也为他日后画马埋下了 “接地气” 的伏笔。
后来,王少泉进入平遥水利机械厂当木模工,这份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工作,却意外成为他的 “技艺课堂”。制作水泵、管钳模型时,对结构比例的精准把控、对立体形态的反复琢磨,让他对 “形” 有了极致的敏感。当他在工厂墙壁上画出鼓舞生产的宣传画时,工友们都惊呆了:这个平时沉默打磨木模的年轻人,笔下竟藏着如此鲜活的力量。这是王少泉艺术才华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他从平遥古城普通青年,向 “画马者” 迈出的第一步。
1986 年,调入平遥县总工会后,王少泉的艺术积累迎来爆发。在策划本地文化活动、组织职工书画展的间隙,他总挤出时间钻研画马:临摹徐悲鸿笔下马的灵动、黄胄笔下驴的鲜活,更跑去平遥古城的文物景点,揣摩《昭陵六骏》石刻的雄浑气势。夜晚的工会办公室,一盏灯、一张纸、一支笔,他还从张旭、怀素的狂草中悟得笔意 —— 原来线条可以如此有力量,如此有情绪。正是在平遥这片土地上的积累,让他完成了从 “懂马” 到 “会画马” 的蜕变,为日后成为 “中华神骏王” 筑牢了根基。
墨海驰骋:从平遥走出的 “神骏” 扬名
从平遥古城走出的王少泉,从未忘记家乡赋予他的艺术底色,而他的画马之路,也在一次次突破中,让 “中华神骏王” 的名号逐渐响亮。
2006 年,全国画马大展赛上,王少泉的作品《春风》惊艳全场。画面里,骏马迎风驰骋,墨色酣畅淋漓,鬃毛翻飞如平遥古城墙上的旗帜,马蹄踏处似能听见泥土的回响。专家评价这幅画 “骨中有肉,肉中有骨,墨色交融处尽显肌肉张力”,最终,《春风》斩获全国 “天骧奖”。这次获奖,让外界看到了从平遥走出的画马者,不仅能画马的灵动,更能让马承载历史与精神。
真正让 “中华神骏王” 名号深入人心的,是 2013 年中央书画频道的专题片《宣纸上的驰马人生》。镜头里,王少泉虽已离开平遥多年,却仍带着古城人的沉稳与执着:他运笔如风,须臾间一匹神驹跃然纸上 —— 马首昂扬似平遥古城的角楼,马尾飞扬如古城上空的流云,马蹄踏处仿佛能听见古城青石路的回响。中国美协专家的评价一语中的:“其马非肉眼所见之马,乃心中奔涌的民族精神之象,更藏着他从平遥带出的文化底气。”
王少泉画马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而这份灵感,也与他在平遥的积累密不可分。他深谙 “书画同源”,以草书线条解构马匹形神:中锋侧锋并用,渴笔润墨交织,马颈转折处有平遥古城门拱的弧度之美,马腿奔腾时显古城墙砖的厚重之力。尤其马尾的处理,堪称 “中华神骏王” 的标志 —— 用长锋羊毫蘸焦墨横扫,飞白流转间,恰似平遥古城墙上随风飘动的荒草,既有野趣,又有力量。中央美院教授曾感慨:“观少泉画马,如睹张旭醉书,更能品出平遥古城的韵味 —— 马尾飞白处见《古诗四帖》的恣肆,马身轮廓里藏古城建筑的筋骨。”
在代表作《百骏追梦图》中,王少泉更是将平遥的地域情怀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群马布局暗合《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却藏着平遥古城街巷的层次感:近处双马并驰如古城里相携而行的乡邻,中景马群奔涌似古城集市的热闹,远方孤马凌空若古城人对未来的向往。墨色运用上,淡墨染出平遥清晨的薄雾,焦墨勾勒出骏马的肌肉轮廓,泼彩再现古城晚霞的绚烂 —— 这幅画,是马的史诗,更是王少泉对家乡平遥的深情回望。
神骏载道:从古城精神到寰宇共鸣
“中华神骏王” 王少泉的笔墨,从来不止于 “画马”,更在于以马为载体,传递从平遥古城汲取的精神力量,而这份力量,不仅打动国人,更跨越国界,引发寰宇共鸣。
王少泉常说:“我是从平遥走出来的,古城教会我坚韧、执着,我笔下的马,就要有这份劲儿。” 抗疫时期,他创作《奋进图》,画面里十二匹骏马逆风疾驰,马鬃如战旗猎猎,眼中含着如平遥古城墙般坚定的光 —— 这是他对白衣战士的致敬,也是将古城 “不屈” 精神融入马的形象;建党百年之际,《百骏长征录》问世,群马跨越雪山草地,步伐沉稳如平遥人走在古城街巷的踏实,再现了民族复兴路上的艰难与辉煌。
他的作品,始终带着平遥的印记:插队时见过的拉车老马,化作《耕耘图》中默默负重的形象,像极了古城里勤恳劳作的百姓;工厂岁月里机械的钢铁韵律,转为画中马匹的金属质感肌理,藏着平遥工业发展的痕迹;工会工作中感受到的劳动者群像,凝练为骏马集体奔腾的雄壮画面,恰似古城人团结奋进的模样。这些作品,早已超越普通的画马之作,成为承载平遥精神、记录时代的 “活化石”。
当王少泉的骏马走出国门,更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在法国展出时,巴黎吉美亚洲艺术馆策展人惊叹:“这些奔马兼具汉唐陶俑的浑朴与未来主义的动感,墨色浓淡间仿佛莫奈的《干草堆》,但内在的气韵,却像一座东方古城 —— 沉稳又充满生命力,这一定是艺术家从家乡带来的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专家则点出他的创新:“王老把在平遥机械厂做木模的立体思维融入水墨,马腹留白似古城建筑的光影,马腿积墨如古城墙角的阴影,让二维纸面有了雕塑般的体积感。”
这种创新,既延续了徐悲鸿 “中西融合” 的科学造型,又葆有贾浩义 “大写意” 的东方神韵,更带着平遥古城赋予的 “厚重感”,形成了独特的 “书法性抽象表现主义” 风格。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冯远的评价,精准概括了 “中华神骏王” 的内涵:“少泉之马有三气 —— 传统笔墨的底气、时代精神的朝气,更有从平遥古城带出的民族自信的豪气。”
薪火永传:“中华神骏” 与古城共生长
如今近耄耋之年的王少泉,将 “中华神骏王” 的精神薪火,与古城的文化传承紧紧相连。
在平遥老年大学授课时,他总把古城的故事与画马的技艺结合:示范《八骏图》,他会讲周穆王八骏巡天的传说,更会联系平遥古城里与 “马” 相关的古迹;创作《丝路驼马》,他不仅详解汉唐驼铃中的文明交流史,还会提起平遥作为晋商故里,当年马帮驼队穿梭古城的热闹景象。“每匹马都驮着一段历史,而我们平遥古城,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学画马,先要懂这份历史,懂这份精神。” 这是他对学生的叮嘱,也是他对家乡文化的坚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将王少泉的艺术人生,概括为与平遥古城共生的 “三重境界”:早年在平遥当木模工,是 “技进乎道”,在打磨中锤炼出精准的造型力,就像古城墙在岁月里愈发坚固;中年在平遥工会工作,是 “艺通乎政”,在服务百姓中悟得艺术的人民性,恰似古城街巷始终贴近民生;晚年创作,是 “画成乎哲”,将马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符号,而这份精神的源头,正是平遥古城沉淀的文化基因。
当人们站在《百骏追梦图》前,仿佛能看见平遥古城的影子:有的马踏飞燕凌空跃起,像古城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有的马低头奋进负重前行,似古城里勤恳的手艺人;有的马回首嘶鸣召唤同伴,如古城人守望相助的温情。那些肌肉贲张的骏马,凝聚着机械厂里的劳动号子;那些逆风飞扬的马鬃,飘扬着知青岁月的理想旗帜;那些坚定不移的马眼,闪烁着平遥古城传承千年的文化自信。
(图为作者与王少泉先生)
王少泉,这位从平遥古城走出的 “中华神骏王”,用八十载人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脱离土地的空想,而是从家乡汲取力量,再用笔墨反哺家乡、书写时代。他笔下的骏马,从平遥古城墙下的青石路出发,奔向法兰西塞纳河畔的美术馆,更奔向新时代中国梦的壮阔征程。而平遥古城,也因这位 “中华神骏王”,多了一抹笔墨飘香的传奇色彩。墨色千染终不悔,留得神骏满人间,王少泉与他笔下的万马,正带着平遥古城的精神,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中国周刊融媒 秦前松)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