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 » 正文

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金伯中:“枫桥经验”六十年的历史总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12  浏览次数:10682

金伯中

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

“枫桥经验”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动下,“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基本内涵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成为党治国理政,实现“中国之治”,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

总结“枫桥经验”60年的光辉历程,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枫桥经验”是枫桥人民的伟大创造,并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集中彰显了人民群众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首创精神。

“枫桥经验”无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教育人、改造人,还是新时代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价值追求。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枫桥经验”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做好了,我们这个国家就好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矛调中心调研时强调:“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做好了,处理的有条不紊,老百姓都能顺心满意,我们这个国家就好,家和万事兴,解决问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治国理政的真谛。“服务不缺位”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特征,公共服务式现代社会治理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把金钥匙,只有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人民群众才能够安居乐业、称心满意,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矛盾不上交”是永恒的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矛盾不上交”是毛泽东同志对“枫桥经验”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它的初心和本义就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是“枫桥经验”最有辨识的根本标志。忘掉了“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复存在。

四、坚持守正创新,不迷茫时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守正才能正本清源,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引领时代,走在时代前列。60年来,“枫桥经验”始终坚持“矛盾不上交”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方法不动摇。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坚持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使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坚定经验自信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

“枫桥经验”是个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源于浙江的“枫桥经验”,它在各个时期都是适用的。“枫桥经验”60年的风雨历程,不管外面刮什么风、下什么雨、打什么雷,枫桥的干部群众始终坚信“枫桥经验”是好经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定“枫桥经验”的经验自信不动摇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枫桥经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经验,它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源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全球治理中展示出了“枫桥经验”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坚定经验自信不动摇,即开放互鉴,不封闭僵化,又不盲目照搬、食洋不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六、法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枫桥经验”60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推进“枫桥经验”法治化的过程。早在2003年11月25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提出:创新“枫桥经验”,必须营造法治环境,在依法治省中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矛盾问题。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相结合,事后定分止争和事前预防相结合,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升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七、立足基层才能落地生根,扎根人民才能深入人心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即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是预防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枫桥经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抓基层、打基础。“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聚人气、强底气。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增强基层势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动力。

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枫桥经验”的又一鲜明特色。“枫桥经验”产生、发展和创新的实践,对“枫桥经验”理论研究提出了必然要求,为“枫桥经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活水源头。“枫桥经验”的理论研究推动了“枫桥经验”实践创新,“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又推动了“枫桥经验”的理论创新发展,形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这种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为“枫桥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专题统筹:秦前松

 
  • 下一篇: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开场宣传片
  •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看实践|江苏昆山:花桥镇人代会晒出亮眼成绩单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北京华润九里: “万象补给站” • 第二十一届 |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
• 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宪法学基本 • WAIC2025人工智能法治论坛圆满收官
• 武大89届毕业生徐耀先研究的人造肾类器官登上牛 • 中国之治|论中国式政治协商制度之价值、内涵与
• 数字法治|刘权:互联网平台处罚权的法律规制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李文燕致辞实录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侯振发致辞实录 • 学术华政|《数字法理学》:数字法学的底层逻辑

 
推荐图文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闭幕式:开启数字法学的未来
  •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
推荐中视新媒
  • 《聚焦“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中国实践融媒专题上线
  •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成功举办
  • 智库论坛实录|2023京沪律师论坛:国际、数字、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扎根中国本土,回应治理难题 ——徐汉明教授主编《社会治理法学概论》出版发行
  •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 冉清:为西部干旱少雨城市建设海绵体提供“格尔木经验”
  • 陕西省“百所进百企”法治护航促发展活动启动
  • 实话实说:也论担责与担当(楚剑)
  • 徐汉明教授一行赴新疆开展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调研
  • 《中国实践》主编秦前松赴“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交流
点击排行
  • 数字法治|李晓楠:可信数字身份的法律保障
  • 数字法治|李学尧: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司法偏误与认知干预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聚焦法治轨道上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 第二十一届 |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李文燕致辞实录
  • 数字法治|张吉豫: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理论发展
  • 法学名家秦前红为优化湖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明日在扬州开幕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汝南:法庭“庙笔”绘就湖畔“枫”景
  • 数字法治|郭研:数字经济刑法保护中“数据信息”概念之提倡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