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 » 正文

中国实践智库 | 徐汉明: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15  浏览次数:55907

作者:徐汉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最高人民 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与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 ,中国刑事讼诉法学会学术委员会暨中国 行为法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法学、网络社会治理、诉讼法学、检察学、司法管理学、刑事法学、土地产权制度等。(本文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13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纳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而深远。

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人民根本权益。因此,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不仅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牢牢把握法治社会建设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根据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其中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总目标是: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若干举措

切实维护宪法权威。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教育,组织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原原本本学习宪法文本;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宪法宣誓;持续组织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等宣传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身边的法律知识;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切实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

健全普法责任制。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立法;发挥法律服务队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法治宣传;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注重对全社会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支持公证、仲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实践智库:立足中国实践,对话中国智库。(专题策划:秦前松)


 
  • 下一篇:地方政要实践录|山西临汾:李云峰调研推进市区重点城建项目
  • 上一篇: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牵手武汉大学,达成行政检察战略合作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北京华润九里: “万象补给站” • 第二十一届 |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
• 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宪法学基本 • WAIC2025人工智能法治论坛圆满收官
• 武大89届毕业生徐耀先研究的人造肾类器官登上牛 • 中国之治|论中国式政治协商制度之价值、内涵与
• 数字法治|刘权:互联网平台处罚权的法律规制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李文燕致辞实录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侯振发致辞实录 • 学术华政|《数字法理学》:数字法学的底层逻辑

 
推荐图文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中国实践:提升市县社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闭幕式:开启数字法学的未来
  • 第二届“数字法治与社
推荐中视新媒
  • 《聚焦“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中国实践融媒专题上线
  •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成功举办
  • 智库论坛实录|2023京沪律师论坛:国际、数字、绿色、高质量发展
  • 扎根中国本土,回应治理难题 ——徐汉明教授主编《社会治理法学概论》出版发行
  •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 冉清:为西部干旱少雨城市建设海绵体提供“格尔木经验”
  • 陕西省“百所进百企”法治护航促发展活动启动
  • 实话实说:也论担责与担当(楚剑)
  • 徐汉明教授一行赴新疆开展边疆基层社会治理调研
  • 《中国实践》主编秦前松赴“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交流
点击排行
  • 数字法治|李晓楠:可信数字身份的法律保障
  • 数字法治|李学尧: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司法偏误与认知干预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聚焦法治轨道上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 第二十一届 |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丨李文燕致辞实录
  • 数字法治|张吉豫: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理论发展
  • 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明日在扬州开幕
  • 基层治理实践录丨汝南:法庭“庙笔”绘就湖畔“枫”景
  • 数字法治|郭研:数字经济刑法保护中“数据信息”概念之提倡
  • 第十一届 “法治社会・长江论坛” 在扬州成功举办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