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实智库 » 正文

李长斗:凝心聚力、强化显政,开辟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新道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2  来源:法制网  浏览次数:37504
核心提示:2020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文

2020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文章指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期间,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搞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工作至关重要。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恩格斯在《恩格斯致奥托·冯·伯尼克》一文中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既要吸收和借鉴以前的经验,又要结合新时期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创造性探索。立足人民精神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民众的思想问题自然要靠思想的方式去解决,但仅此显然不够,它必须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我们处在分众传播时代,面对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受众黏性自然下降。内容过于严肃,形式过于单一是公众对传统媒体的深刻印象。如今,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一种使人们产生关系的新媒介真正走到群众当中,积极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模式。

一、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要凝心聚力

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人民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主体,又是实现其价值的实践主体。为了人民,就必须依靠人民,否则决不可能达到为了人民的目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因此我党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要对党的政策进行解释说明,以达到党内思想的统一,争取党外力量支持,夺取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中心工作过渡到经济建设上,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顺应矛盾的变化而转变;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团结不同的社会阶层,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上符合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社会各阶层的群体都进入到意识形态的建设当中。从“维护安定团结”到“构建和谐社会”、从“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干部队伍的四化”到“干部队伍的五种能力要求”、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从“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环境保护”到“建设生态文明”、从“共同富裕”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都能够反映出历史时期的变迁对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与内容的影响。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要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要统筹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经济形势等重大宣传,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

在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二、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要强化显政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魂”与“根”。正是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国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互联网的无国界性,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要有互联网思维,也就是说,以一种正确讲述、让人正确理解的话语方式讲述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以及基本国情。“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网络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必须利用网言网语,与世界对我国的信息需求相一致,符合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自说自话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和现代化传播手段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增强意识形态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要熟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不同习俗,说他们关注的事,讲他们听得懂的话,我们要坚决避免官话套话,坚决防止对内宣传简单转化对外报道。我们必须让中华文化为全世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多元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以形象生动的语汇向全球传达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因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表达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和中华气派,又要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精神。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多次使用网言网语,得到亿万网民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达方式获得了绝佳的传播成效。网言网语进入主流媒体和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体系的现象,充分说明包容开放的话语体系逐步形成,这也是人民创造力和首创精神的展现。

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把控好整体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对借机造谣滋事的,要依法打击处理。

在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要说出群众想听、听得懂的话,使用群众喜欢用、正在用的话语符号,这样既能体现我们党的主张又能反映广大人民的呼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科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要求使得政治话语除了发挥政治倾向明确的特性之外,要加强理论研究,借助学术话语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砖添瓦。政治话语向学术语言转化的重点在于以严谨的学术话语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阐释与完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及先进性、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总之,互联网的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不断增添新内容,进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三、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要占据主动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做到长期性与阶段性、社会性与人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等方面相统一,努力推动内容、方式、宣传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热情,凝聚共识、增强信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尤其在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大力组织重点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开设网上专题专栏,策划创作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广泛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网上宣传。要运用互联网等新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要利用好现有的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灵活运用多种媒介传播形式。互联网的发展为宣传思想工作开辟了新渠道新境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深入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渠道的开发应多注重不同媒介形式的多重运用,要充分利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有效、更加贴近、更加广泛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要全面做好同疫情防控相关的外交工作,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

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更新换代不断重构着既有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与新兴新型媒体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网民信息接收、传播渠道与阅读内容更加多元化,面对新形势,要有新作为,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上有更多的创新,包括传播渠道的创新、表达内容的创新、舆论阵地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在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我们必须在不断创新中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唯有创新,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坚守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意识形态的思想旗帜和理论指导。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各方面工作都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守正出新、创新发展,尤其在应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要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学会新表达、占领新阵地、形成新优势、实现新使命,使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更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作者:李长斗 法学博士,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应急管理和舆情处处长、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兼雄安新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编辑:沃野

 
  • 下一篇:朱格锋:抗击疫情同样是家国情怀的精神洗礼
  • 上一篇:中国经济“方舟”提振全球信心与活力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 中国实践智库丨徐汉明 伊力夏提·艾合麦提:中华 • 中国实践智库|秦前红:现有备案审查规定难承其
• 中国实践智库|徐汉明教授团队撰写的“推动司法 • 双节送祝福!中国实践智库融媒矩阵祝全国人民中
• 中国实践智库|徐汉明: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 深度剖析:为什么说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
• 聚焦国内首部社会治理法学教材:《社会治理法学 • 聚焦国内首部社会治理法学教材:《社会治理法学
• 聚焦国内首部社会治理法学教材:《社会治理法学 • 海华法务参考: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大环境下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中视新媒
  • 智库书评|读《四面一体裁判法》有感:“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
  • 东方法学大讲堂|欧阳群:中国式现代化中律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模式展望
  • 中国实践智库|马广奇、赵健珺:金融标准化助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 中国实践智库|徐汉明: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数字法治|程啸:论个人信息权益
  • 数字法治|左卫民:大数据时代法学研究的谱系面向:自科法学?
  • 数字法治|刘艳红:智慧法院场景下个人信息合规处理的规则研究
  • 数字法治|郑曦:司法人工智能运用背景下的被告人质证权保障
  • 新京报:别将“国内大循环”误解为自给自足自消化
  • 方方: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