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二维码 
中视新媒中国视窗专题
中视网——中视新媒体联播平台
  •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国视窗
  • 要闻
  • 联播
  • 综合
  • 舆情
  • 法治
  • 政务
  • 乡村
  • 健康
  • 文化
  • 地方
  • 专题
  • 直播室
  • 基层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视新媒 » 中视要闻 » 正文

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16  来源:家乡圈  作者:沈德龙 李俊 姜昕  浏览次数:998
核心提示:施用微生物肥料对于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肥料的研
       施用微生物肥料对于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2009年6月颁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09]45号)和有机肥(生物有机肥) 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2011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和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物肥料产业列入优先发展技术领域。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5部委研究提出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新型高效生物肥料”被列入优先发展十大产业中“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2012年12月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65号),将微生物肥料和制剂列入生物农业绿色种植和生物环保技术重要产品,因此,发展微生物肥料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一、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现状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研究应用的是大豆根瘤菌剂和花生根瘤菌剂。近年来,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发展迅猛,无论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种类和总产量,还是其应用面积都有了快速的增加,已逐渐成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基本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截至2012 年底,全国微生物肥料企业约有850多家,遍布我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产量超过900万吨;全国从事微生物肥料生产的人员5万多人;年产值能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产品种类众多。在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11个,包括固氮菌剂、根瘤菌菌剂、硅酸盐菌剂、溶磷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复合菌剂、内生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及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类产品。从1996年国家将微生物肥料产品纳入登记管理范畴,至今已有1790个产品取得农业部的登记证,其中有800多个产品转为正式登记。
    (三)生物肥料使用菌种种类不断扩大。所使用的菌种早已不限于根瘤菌,即使是根瘤菌种类也达十几种,其他还有诸如各种自生、联合固氮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乳酸菌、光合细菌、PGPR 菌株等。据统计,目前使用菌种已达到150多种,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种类。
    (四)使用效果逐渐被农民等使用者认可。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不仅表现为产量增加还表现在改善产品品质、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效果已被农民等使用者认可,应用面积在逐年扩大。
    (五)质量意识开始深入人心,质检体系初步形成。农业部于1996年将微生物肥料纳入国家检验登记管理范畴,对微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已举办了18期标准和技术培训班,面向省级土肥质检机构及生产企业,初步构建了部、省、企业的三级质检体系。
    (六)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产品的生产应用及其质量监督有据可依。我国的微生物肥料标准框架基本建成。其标志是构建了由通用标准、使用菌种安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5个层面21个标准组成的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框架,这为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微生物肥料产品进出口日趋活跃,已步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轨道。目前有20余个境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并在国内进行了试验,已有20多个产品获得登记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的农资市场。同时,我国也有一些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匈牙利、波兰、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八)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在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上的立项都是空前的。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将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二、微生物肥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产品在肥料行业中所占比重低。虽然我国目前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已有850多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菌剂类企业年产量一般在几百吨左右,超过上千吨的厂家屈指可数;而菌肥类企业年产量多在0.5~1万t左右,少数企业能达到4~5万t,只有个别企业达到10万t以上。虽然产量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整个肥料行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左右,行业中还没有涌现出知名或旗舰型的企业。
    (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作用效果不稳定。部分企业还存在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入的一些菌肥类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生产微生物菌剂能力,主要通过购买菌剂进行复配来生产菌肥类产品。由于缺少相关检测条件,无法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此外,作为一种活菌制剂,微生物肥料作用效果受施用方法、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产品效果不是非常稳定,影响了微生物肥料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产品中的菌种针对性不强。微生物肥料具有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其施用的土壤条件、作物类型、耕作方式、施用方法、施用量以及与之相应的化肥施用状况等,有针对性地筛选功能菌种,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肥料施用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微生物肥料产品中使用的菌种已有150种之多,但大多数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固氮、解磷、解钾细菌,并且多是以芽胞杆菌为主。
    (四)产品的作用机理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微生物肥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有些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施入土壤后由于生态条件复杂,这些微生物肥料作用持续时间和作用机理还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作用机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才能科学地确定优良菌种和优质菌剂的技术指标,为生产优质微生物肥料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五)微生物肥料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家虽然实行了登记证管理制度,但管理力度不够,不少未登记的企业或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生产和销售。少数企业在宣传上扩大使用效果,使用不正当经营手段,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民造成损失,降低了微生物肥料的声誉。
    (六)微生物肥料的科普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微生物肥料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活菌制剂,还未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有关微生物肥料的科普知识,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掌握其保存、施用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微生物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方向
    (一)选育性能优良菌株是微生物肥料功效的核心。采用现代高通量和常规菌种筛选技术,并结合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筛选培育具有营养促生、腐熟转化、降解修复等功能的优良菌株。重点是筛选可提供作物固氯(根瘤菌)、解磷(AM真菌等)、解钾功能的微生物菌种,减轻和克服作物病害与连作障碍的新资源,以及修复土壤和分解腐熟有机物料的功能菌群。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范围更广的微生物肥料品种、剂型及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对微生物肥料的要求。这是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开发提出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推动力。
    (二)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是一种高新技术,从菌种选育直至成品检验、包装和贮运,以及菌种间的有效组合,都需要高新技术。目前,部分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导致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还存在着有效菌数含量低,含水率高,肥料硬度不够,破碎率高等质量问题。因此,要采用现代发酵工程和先进设备,应用保护剂和新的包装材料进行生产,才能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微生物肥料,促进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在菌肥类产品生产中,要以有关微生物的特性为基础,对菌种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使组合后的微生物肥料功效更明显。
    (三)加大对微生物肥料质量的监督力度。微生物肥料是一种活体肥料,有效期严格,刚生产出来的微生物肥料,活菌数很高,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和保存环境的变化,产品中微生物数量会逐渐减少,活性逐渐降低,这也是微生物肥料施用效果不稳定的原因之一。保证足够量的有效活菌数是高质量微生物肥料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产品的生产应用及其质量监督有据可依,按照微生物行业标准要求,应加强对微生物肥料质量的监督,保证生产质量,防止劣质微生物肥料流入市场。
    (四)加强对微生物肥料应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企业要和有关农业部门联合,进行必要的试验示范,让消费者亲眼看到施用微生物肥料的效果,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接受微生物肥料;要大力宣传微生物肥料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根据肥料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宣传该肥料的适应范围、用途、施用条件和施用方法,克服消费者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盲目性;纠正消费者对微生物肥料的误解和偏见,维护微生物肥料的声誉。微生物肥料本身所含的养分很少,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只有施用足够的有机肥和适量的化肥,创造适宜的土壤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微生物肥料的效果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作者: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沈德龙 研究员、 李俊 姜昕 )

 
关键词: 微生物 肥料 产业 发展方向 家乡圈
  • 下一篇:秦前松:电商下乡“十一问”
  • 上一篇:中国农业众筹:梦想有多远
 
[ 中视新媒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中视新媒

 
推荐图文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
两会声音|秦和:在每年学生的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
  • 两会声音|秦和:在每
中国实践智库|李长斗: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 中国实践智库|李长斗:
暖警故事:武汉一公安英模载誉归来时为何脱队迟归?
  • 暖警故事:武汉一公安
推荐中视新媒
  • 地方政要实践录|肖菊华在十堰调研强调: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
  •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进一步加快多种储能建设,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切实增强民营经济头部企业的融通带动能力
  • 乡村体育,新热词中的大学问——两会代表委员解读乡村振兴背后的体育动能
  • 筑路搭桥 通达四方——代表委员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 政府工作报告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 两会现场:辽宁省委书记、省长喊话:山海关不住,投资到辽宁
  • 首届华东政法大学“丝路电商”论坛暨“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
  • 矢志不渝听党话 坚定不移跟党走——陕西举办“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绿色发展看实践》融媒专题 | 关于《中视新媒体》 |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人员查询 | 新闻观察员 | 技术服务 | 网站地图
《中国实践》融媒中心|专题制作:中视传媒
(c)2020-2025 版权所有:《中国实践》融媒中心 |运营机构:北京中视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备案号: 京ICP备16006452号
Powered by cc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