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韩全成: 中国收藏研究半瓶第一人
2023-05-17 09:03  点击:25477

韩全成: 中国收藏研究半瓶第一人

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在我国,有600多历史北京故宫现存古半瓶800多个;在我省,有100多年历史的山西博物馆有古半瓶几十个。

物以稀为贵。世上现存的古半瓶数量十分有限,半瓶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半瓶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历史上起源于唐宋,成形于元明,到清乾隆时极为兴盛。现存数量较少,而在疫情开后,西省太原成举办的个人半瓶展示上,半瓶量居然近400,以清代半瓶居多,且品种繁多,极其难得。更何况从古至今,无一部研究瓶的专著工具书问而有多年收藏实践的韩成却写出半瓶著述5字,配实物和图片400余幅。收藏有物,研究有著,有硬有软,相益彰,让业界士叹为观止。真可谓:小小一瓶,成全一个人,传承瓶化,成真有成。故此行人们美其名曰,称韩成是“中国半瓶收藏、研究第一”。

收藏有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韩全成就是这样一钟情于半瓶的有心人。

5.18世界博物馆日前夕,记者专程去省城,走进太原市开化寺四层的半瓶轩,琳琅满目插着花朵的精美半瓶映入眼帘。其形状宛如剖开的花瓶,挂在墙面,百式百样,引注目。精美、神秘、有趣,满足了现代群心里对古半瓶的想象,原是半瓶子。这些古壁瓶从何而来?它们的主人是谁?距今已有多少年……

半瓶轩主成老益壮,热情好客,为大家讲述半瓶的前世今生,他囗若悬河、滔滔不绝介绍了中国古瓷半瓶的精美绝伦。他说,种原因,传世的半瓶多为残器。自家半瓶轩的这些半瓶展品部分是后来修复过的。们认真聆听古半瓶的文化知识,参观这里丰富多彩的藏品。青花、粉彩、浅绛彩各个品种的半瓶实物为观者打开了历史之门,大感受了半瓶文化的魅力,在参观中增长了知识。记者一行亲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进而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热情。

半瓶是壁瓶、挂瓶、轿瓶的民间俗称。半瓶因古老的插花艺术而诞生。以装饰品面世,可挂在任何想看到鲜花的地方。设计极为巧妙,携带非常方便,悬挂十分容易,文人气特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喜好。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诸多原因,此物渐渐被世人淡忘……

有缘百年约会。年青时,韩全成多次陪着故宫鉴定专家刘久庵老先生在省内做普查文物的工作知道了古老半瓶的来胧去脉,才晓这个古代文人书房里的补壁之物至还无人作过专的研究,如果此去做文章就能填补我国半瓶研究方面的空白,可自成一家高徒,韩成很敬佩这位已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久庵老先生。在印象中,刘老做事严谨,学识渊博,刘老身上他学到不少刘九庵国内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文物专家,与徐邦达、启功、谢稚柳、杨仁恺等被世人尊称为五老。他在世时就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鉴定、编档、收购、陈列研究的劳作中。他是河北省冀县大齐村人1915年-1999年)。14岁到北京琉璃厂悦古斋字画店学徒,长达12年之久,从此与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后曾独自营销、代售古旧字画。1956年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书画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工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家。历任国家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我国文物博物馆界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享有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他曾对韩,在现有的文博队伍中估计半数以上的人不知史上曾有此物,由此可见半瓶文化仍属陌生领域,是块处女地,亟待收,有研究,更传承,否则就会被世人淡忘言者有,听者有心,为了保护古陶瓷史上这一特殊品种,不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韩全成立志专研此项作,他独创半瓶轩,专门从事半瓶的保护工作及人文内涵的研究。成从此踏上古半瓶搜集收藏研究之路,一路走来。家里老伴、儿子、儿媳、小孙子家人特别支持。中华古玩第一镇介休张兰古镇,历史悠久。在这里古玩从业人员占地居住人员五成以上,全国每一个犄角旮旯的古玩在这里能捕捉到蛛丝马迹。韩全成胸有半瓶,就此居。他在介休张兰镇筹备制作展览5年多时间,家里日常带孙子、做饭等事务都是家人来做,让他一心一意专做半瓶事业。韩成在这地方能及时得到全国半瓶的各种信息,他早期的展框大多来源于张兰……

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长海韩全成心收集保护半瓶,传承古代半瓶文化半生干这,他手里的半瓶数量多,年代久,品相好,非常了不得,大家都叫他收藏家,名相符。事实上,韩全成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酷爱研究壁瓶文化。他在多次半瓶实物展览时,用谨的考证,通文字,科系统地梳理了半瓶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内涵以物弘扬传统文化。韩全成集数十年光阴,穷一生积蓄,历尽艰辛集多年经验拾遗、修复、配框组合构建半瓶之家”。文友就此写诗评说韩全成:“历史自觉源自身,责任担当是本真。早沐霞光觅宝物,晚研古韵涤凡尘。雄心不泯修其道,壮志犹存勉至今。拾遗补缺半瓶轩,保护传承是初心。太原师范学院83的辽东介然斋主李蹊即兴写《半瓶赋》,名燥西文博界。

2022年疫情前,韩成曾在开化寺古玩市场开办了一次古瓶展,一时轰寺。

从这展示中,才目睹了半瓶,才知道了半瓶……半瓶历史的尘埃中走来……



传承有情

韩全成字闲羁号补壁山人补壁老翁祖籍山西汾阳,1957年山西太原。就学山西大学历史系,供职山西省博物馆40早年任山西省博物馆技术服务部经理,专职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展览制作。后任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馆长助理,负责古建修缮及展品修复。他在忙碌之余,钻研半瓶文化。成的观点是,科技的进步,物资的充裕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满足,却未必能带来心灵的安宁与幸福。他由此思考付诸行动,独创《半瓶轩》《半瓶之家》;首创《平安是福》瓶专题展;同时深入半文化研究,以字当头,引导世人在当今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恰当的位置合理节制现实生活中眼花缭乱的种种欲望。为今人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一种处世方式和生存智慧

文人手艺和匠人手艺最大不同就是文人有文,匠人重术。此话怎?记者接触的这类很多,发现匠人的脑子是别人的,注重笔画,但未必知其所以然,不及其余,尤其对内容没有独立独到见解文人的脑子是自己的,术服务于道,融汇贯通,有学问有性情有态度有灵犀有改变。属于文人系列的工匠

如何为半瓶子赋予活力?韩全成就此时常琢磨,分上心。竟然使不会说话的瓶子,无声胜有声。乾隆时期的半瓶阿福抱平安,经过韩成的复,被赋予了一种思想。他执意在四角置上蝙蝠,中挂半瓶,瓶中插花,寓意平安是福。陈设时有意将古陶瓷史上这一特殊品种与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平安是福理念,巧妙地融为一体。

无独有偶。半瓶作品,独钓一江秋,也是韩成把老瓶赋新意的一。数年前,在南方一古玩商手中购得一半瓶,属石湾窑陶瓷。形状编织鱼篓。篓上爬一螃蟹,寓意鱼篓螃蟹爬,要有大财发”。此物后,经巧思妙想精心制作,使物呈现立体感十分抢眼:中堂正中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坐舟头,左手执竹质钓鱼长杆,右手欲摘钓钩上一只刚离水仍蹦跳小鱼,鱼篓半瓶置舟头口对上方。内外框四角置双龙穿花的角花;两侧配上一对联,符合传统配置。对联下部挂半瓶插花,呼应顶端蝙蝠,寓意平安是福”。上部扇形空处挂铸铜桃子,内外框间,边配双环窗花,中配盘肠节(中华节)窗花,总体寓意福寿全,绵延不断;中部圆空处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句一笠一扁舟,一丈丝伦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此钓非彼钓,逍遥中深藏些许萧瑟和孤寂。钓的是”,拾遗补缺的生活、是保护传承的痴心观此瓶者,结识古人,引导今人感知哲理。可古为今用、功巨未焉”。

间十全者无。身边半全半美者多。半称心就是最简单,最自在、最愉快的心。修得一颗半称心才能笑观月圆时,淡看月缺时”。活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半称心,无时不快乐。无处不幸福半瓶文化观有感触,受益匪浅

新有名

成的半瓶轩正中置着1块7.2米,高2.86米,约20多平米,距今340的12条整套巨幅屏风,特别引注目。

古半瓶、古屏风,远古化一脉相承。韩全成20多年前在晋南1户没落的大户人家的后人手中购得此“物”

成因一直忙半瓶,没有去专门研究个古屏风原来,这幅巨屏有点来是康熙24年高平知事宋思陟亲自执笔,用纯金书写的,率310个门生给老师杨老先生祝寿的寿屏。韩成全初见此物时,此屏表面贴满了红纸,上面满是主席语,可见当时保护人的用心良苦。此屏距今已有340余年。记者韩全成这么多年如何保存的?这毕竟是个纸质的东西?340年还没放坏?诉记者,这不奇怪。因此屏材质为,绢的保质期很长。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唐宋的古书画,好多都是绢品。山西博物馆内藏有唐人写经,光鲜如新,令人称奇。记者知,隔行似隔山,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么多年一直精心包装在家中收藏。直到2023年才展示于世人,新思路,以把这个“宝物”转让有缘之人,来弥补自己在传承半瓶文化资金的严重不足。筹款正式出版半瓶专著。

须创新。韩成手巧脑灵,保护传承古文化圈有名。《国家地理》2001年第11有篇文佛光寺里闹蝙蝠》,说的就是韩全成新。这是他与中科院动研所博士生导师张树义教授,共同实施保护唐代木构建筑的科研项目。韩成告诉者,其时大量蝙蝠栖息在五台山的佛光寺里,因此带来了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如何既能请走这些蝙蝠,又能妥善安置它们,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蝙蝠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地从洞口飞出。山西省博物馆的韩全成从事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他深为五台山佛光寺的蝙蝠苦恼。佛光寺东大殿的阁楼里栖息着大量蝙蝠,它们白天隐藏在古建筑的楼阁内,夜晚通过缝隙飞到外面捕食。蝙蝠本身倒也没什么特别令人讨厌之处,但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尿液严重地侵蚀着古建筑的顶棚而且这些粪便的气味也颇令游人感到不适。东大殿正门,上方挂着的匾已经褪色,但依稀可见佛光真容禅寺的字样。韩全成想了各种办法驱赶蝙蝠。他制造了一种能发出超声波的仪器,将仪器挂在蝙蝠进出的洞口。刚挂上的时候果然有用蝙蝠吓得惊惶失措,到处乱飞。韩成酷爱古董,亦热爱生活。他经常坐出租车寻宝觅物,年纪大了,难免?G三拉四,自己就琢磨,居然还发明出租车遗物提醒器并荣获国家专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成自嘲说,自己是瓶不满,半还悬。实情是,尘世纷繁,人间百态,很多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生活美好与否,在于自己如何去剥开层层枷锁,在于一颗心如何去识别”与“的界限。成的爱好,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精彩,他在收藏过程之中留住更多的美好与温暖。

生命怕平凡,也要追逐梦想和希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那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哪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韩成的道路有目标、有方向,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他顽强地坚守着。破茧才能一季的蝶舞蛰伏才能有一夏的蝉鸣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对韩全成而,能体验半瓶的精彩,是一件幸福的事

成说,半瓶的魅力,岂是自己的匆匆一瞥而能轻易感悟和领略其中

成说,自己至今也无法解释这种魅力: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朗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半迷倒了大千世界、黯淡了珠光宝气、震撼了华夏子孙

当夜幕降临,韩成常常在如水的月色下,独自视着自己多年来收集到的众多古半瓶,就像回一个前世的旧梦。半瓶带着大唐的高雅、携着宋元的飘逸、穿越着明清的繁华、随着工匠的双手和瓷窑的烈火把一个又一朝代固定。用绝代风姿留给后人一段不朽的传奇辑文

半瓶既是最美的中国传统符号,又是一旦拥有就别无求的人生至高境界。

瓶中有全全人中有半瓶。何半?何谓是半?能说的清?可道的明?韩全成似一位饱经桑的智者,固有着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韩只喜在的哲理文化中,与心的半瓶相恋相惜。在彼此的对视中,两不生厌优雅的款款老去……